(一)教学项目真实性和可教学性之间的平衡
项目的真实性、学术性、应用性、探究性、成年性和评价性是项目教学设计的六大标准。真实的教学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实际问题。但有些学科的真实的项目往往具有较复杂的背景和逻辑关系,涉及与双方或多方利益部门,有一定的外部约束条件,包括时间、地点、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这些利益方之间的关系以及外部要素都将影响实际工作项目的确定、项目的进度以及评价标准,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难以考虑周全。任何一个真实的企业项目都是一个涉及总多要素和环节的综合体,教学项目应尽可能还原项目的真实性,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全局观、创新思维等综合职业素养,但是这些要素和环节是否全部设计到项目中,在何种程度上设计到项目中,需要根据教学环境和条件、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教学的重点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对真实项目进行一定的取舍,简化部分要素和环节,从而重点突出,保证项目教学的可实施性和实施成果的可评价性,可操作的并且可以取得明显的阶段性进展的学习项目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信心,这对于高职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
(二)教师的角色转变积极参与项目任务
项目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和控制中心转化为课堂的设计、组织、指导和评价者。教师角色从教变为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但是教师的角色依然保持了权威性,教师不以平等的参与者身份投入项目活动。考虑到我国高职学生对教师的作用的依赖性以及学生缺乏足够的主动探究学习,教师发挥的“导”的作用受到限制。如果教师在项目教学设计中,将自己定位为项目参与者之一,而不仅仅是导师,“平等”的师生关系将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教师的知识和经验与学生的差异性可以使项目更加真实,教师通过“示范”可以潜移默化地发挥带动引导作用。
(三)保持动态的小组竞合关系
如果班级的项目任务是统一的,小组分工不论是自愿组合还是教师按照一定原则分组都不可避免学生学习能力和态度差异导致的搭车或责任扩散问题,因此小组内部需要动态的责任分配,在项目的不同阶段纳入个人任务布置及考核,从而改变小组之间的合作关系。
课堂内小组工作与真实工作环境最大的差异在于缺乏工作团队的梯队组合,学生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相似。教师在项目任务设置中可以通过给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或角色,从而创造出工作团队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从而提升学生兴趣和动力,增加了沟通动机和机会。
(四)项目驱动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
项目驱动教学相对学生是新鲜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同时高职项目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学生掌握了某一项技能,而且还要求学生通过该技能的练习提升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教师需要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态度,在项目教学中的某些部分或环节采用传统教学法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点、技能点或学习方法,从而化解项目学习中的困难,而不是一味地推动学生去主动探索,某些知识和技能点通过讲解、做题练习、记忆等传统方法的学习,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更加适合我国学生的学习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