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凸显了我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及前瞻性,其所主张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超越文化习俗差异的人类共同价值观念也进一步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和支持。疫情期间,我国的对外传播也主要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开,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及时应对国际负面舆论
在国际舆论场中,一直存在西强中弱的不平衡格局,这种不平衡在突发疫情下尤为凸显,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国际上就出现一些关于中国的负面言论,甚至出现“中国病毒”这种严重歧视性的言论。面对这些负面言论,我国及时应对,强调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为了保障人类的生命安全,全球齐心协力、团结抗疫应该是当务之急。我国应对国际负面舆论的手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直接发声: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会上屡次回应国际上关于中国抗击疫情的歧视性言论,而且国内主流媒体也针对部分西方媒体的诋毁进行正面抨击;二是借口说话:我国在保障外籍员工的健康安全的同时,也发挥其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重要作用,借外籍员工之口回应境外不实言论;三是媒体合作:海外多家主流媒体连线中国国际电视台了解疫情的最新形势,报道中国抗击疫情的真实情况;四是信息公开:我国对于疫情最新动态及抗击疫情进展进行及时的公示、更新,不仅方便外界了解最新信息,也有力回击了国际舆论场上一些有意制造的政治谣言。
(二)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备受国际关注,这对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出考验,也为我国展现中国力量和民族精神提供机遇。国家强调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通过鲜活的故事展现中国防控疫情的措施及经验,展现全国上下同心抗疫的强大斗志。
(1) 谁来讲:新闻媒体、出版社成为外宣主力军
疫情期间,多家主流新闻媒体与《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日报》等湖北省媒体机构展开深度合作,共享一线素材,并对优质素材进行多语化制作,打造出了多样化的外宣产品,及时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获得了很高的阅读量。但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并非仅仅依靠新闻媒体,而是需要不同主体的参与,从多种范围、多种视角、多种层面来讲述。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中国外文局旗下的多家出版社积极策划抗击疫情的图书选题,快速出版发行了一系列抗疫主题读物,并将图书授权多家海外出版机构,以电子书或纸质书的形式多语化出版、免费发行,引发了海外读者的广泛关注。出版社结合自身产品特点,以版权输出的形式向世界讲述疫情下中国的真实生活状态和防控措施,成为了突发疫情下我国对外传播的又一重要力量。
(2) 讲什么:中国力量、民族精神成为故事主题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对外讲述的抗疫故事主要围绕着突发疫情治理的中国力量以及团结互助的中华民族精神两大主题,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展开,立体化呈现中国形象。
宏观层面上,重点讲述我国的疫情防控措施。比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国际电视台等媒体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及时更新疫情数据及防控进展;多家主流媒体策划制作面向海外的疫情专题节目,重点介绍中国政府的防疫举措以及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制过程在海外社交媒体上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呈现给海外网友,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
中观层面上,主要关注湖北武汉的疫情情况。比如:外文出版社在疫情爆发后迅速编译出版了中、英文版抗疫图书《武汉封城—坚守与逆行》,讲述了疫情下武汉市民的生活以及医护人员的专业和付出;中国网制作发布了多样化的外宣产品《“空城”中的奔跑者》、《抗击疫情人物故事系列漫画——用爱筑起的防线》,不同形式呈现了湖北前线的各个岗位人员,尤其是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湖北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短片《武汉莫慌,我们等你!》经过多语化制作,在多个海外平台账号上发布,反响热烈,得到了多家海外媒体官方账号的转发。
微观层面上,真实呈现疫情下的民众生活。比如,中国网的“第三只眼看中国”节目,在疫情期间推出英文版特别节目《听英国小哥聊战“疫”生活》,选择vlog的方式来展现疫情下的北京,还推出法语版节目《我们留在中国挺好的》,关注疫情期间留在中国的外籍友人群体以及他们在这个特殊时期的生活状态。
(3) 怎么讲:分众化、差异化传播成为主要叙事手段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每个国家都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但不同国家的疫情趋势也存在很大差异。同时,国际舆论关于我国的疫情状况及防疫举措也存在不同看法。面对疫情下的复杂国际关系,分众化、差异化传播成为我国对外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主要叙事手段。
一方面是外宣和内宣的区别。对外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不是将国内宣传产品直接照搬翻译,而是选择合适的内容,根据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编辑制作。比如在内容选择上,由于国际社会对于湖北武汉高度关注,多本抗疫出版物都以武汉为切入点,讲述武汉人民的坚守以及医护人员的付出。在编辑制作上也尽可能地符合海外读者的接受心理,比如选择外籍主持人负责主持面向海外的疫情特别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