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浅谈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更新日期:2021-01-06   来源:   浏览次数:39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管理制度、评价方式等为主要内容,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手段和方式。工科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管理制度、评价方式等为主要内容,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手段和方式。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创新型、多学科交叉型、具备国际视野等人才的培养。
1.培养创新型人才
当今社会,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制度、教学课程、教学环境等。教学改革要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自由,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研究和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有所改变,传统的课堂授课就是老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的吸收知识;缺少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要多开设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同时注重基础课。对于工科学生来说,数学和物理学是做研究的基础,英语作为工具和手段也很重要,在专业课的培养上要多下功夫。单纯的向学生灌输知识不是教师上课的目的,在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最终目的。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和大学生创新训练等培养模式,很好的迎合了新工科下人才的培养模式,尤其是大学生创新训练,让学生在本科生期间就可以参与到研究生所做的一些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能力,借此很多学生在本科生期间就发表了不少的论文,或申请了专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培养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要能出类拔萃的人。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当今社会的科技进步离不开各类学科的相互融合、知识汇集与技术集成。这就驱使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既要拓宽知识面还要积极调整心态,变革思维,成为一名“光明思维者”。对于工科专业来说,本身就有很多学科交叉,物理学、力学、数学、计算机学、管理学等。但是,很多学生不够重视其他方面的课程,认为只有专业课重要,其实这种认识是存在偏差的。所以学校从课程上更应该结合新工科建设,注重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并督促学生学好这些课程,结合实践环节的培养,使更多的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的人才。待日后即使进入本专业岗位成为一名真正的工程师,既具备了专业知识,又能熟练掌握实际应用内容。因此,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更能在不同岗位发挥重要的作用,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3.培养实践与创业能力人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工科类的专业想要熟练的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工科专业的学校一般都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比如有的高校,为每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配备相关的实践课程,包括所有实验室都对本科生开放。让本科生亲自参与课程涉及的相关实验,并且相关的实验都配备了相应的指导老师,让学生在充分发挥自己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加之教师的指导,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本科期间可为学生安排较多的实习,让学生对实际应用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使所有知识融会贯通再创新,这本身就是实践能力的体现。
在创业方面,大部分学校都在积极鼓励学生们自主创业,比如,有的高校不但定期举行各种创业活动,而且还会对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和帮助,以学工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部分为依托了,利用专业优势搭建六大“创业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多方智慧办好“众创空间”,发挥“2+5”功能,即咨询、指导两大核心功能,展示、培训、实践、培育、交流5大基本功能;深入开展“创业英才项目”培养计划,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制度;通过“一赛两营三沙龙六基地”烘托良好创业氛围,逐步提高了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就业能力。目前,学生的创业项目主要围绕“科技”、“互联网+”和“公益”三大主题,涵盖APP和网站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内容生产、教育等方面,实施效果良好。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浅谈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下一篇: 浅谈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