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聚焦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
 
更新日期:2021-01-06   来源:   浏览次数:42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辞源》中解释诗眼:唐人五言诗,工在一字,谓之诗眼。一首诗或一阙词的诗眼或词眼是诗歌中表现力最强和最能开拓意旨的关键词句,是点睛传神之笔,它

 
 《辞源》中解释“诗眼”:“唐人五言诗,工在一字,谓之诗眼。”一首诗或一阙词的“诗眼”或“词眼”是诗歌中表现力最强和最能开拓意旨的关键词句,是点睛传神之笔,它高度简洁凝结诗词本身的意象、意境、意蕴,是把握主旨的津要。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诗眼根据其在诗词中所处位置不同,细分起来,起统领、深化、总结的作用:诗眼在诗句题目中,或在诗篇开头,奠定全诗感情基调,高度概括全诗内容,直抵诗文意境的作用。诗眼在诗首,抓住“龙头”细细体会、反复体悟就能一下子把握诗词内涵。诗眼藏于诗文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或转折,或递进,有着深化主题的作用。抓住诗眼,不仅理解诗词上阙的内容,而且能进一步沿着诗文脉络、走势,深入理解诗词下阕的含义,起到一举两得的功效。诗眼在诗尾,犹如豹尾,起到总结作用,凝聚有力。
(一)龙头定调:诗眼在前定调全篇
诗眼在题目、首联中,出现的情况最为普遍。据统计,统编本中凡有诗词眼的古诗词,诗眼词眼在前的,占到一半以上。诗眼在前,往往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奠定诗词感情基调,理解诗词起到关键性作用。
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王维《山居秋暝》。开篇一个“空”字,把所有的景致都染上了静谧,写出了山中的空寂。“空”是秋山的特征,秋雨过后,山村一色,就更显空旷。“空”字高度凝练概括了秋意盎然之后的空寂与诗佛王维心灵的空明,一语双关。
教学时聚焦“空”字。先谓“不空”,山间竹喧、浣女、莲花、渔舟、明月、松间、清泉、溪石,如此这般多多景物,怎能称空山?再谈“空”,体会深层次诗意,感悟王维内心的空明、澄澈。通过联系王维生平,感受他大隐隐于朝的“亦官亦隐”生活。
聚焦诗眼,使学生能直抵诗词本身的意境,洞悉作者的真正意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诗词统编本中不胜枚举,抓住诗眼,是高效解码诗词的一把金钥匙。杜甫《春夜喜雨》首联“好雨知时节”,“好”字引领通篇,好在润物,好在适时,好在悄无声息,好在不湿不重……李白《独坐敬亭山》诗题中的“独”字,牢牢扣住全诗意境,写尽众鸟离去的孤寂,道出孤云远离的悲哀,连山山水水都嫌弃诗人……
(二)蟒蛇七寸:诗眼在中深化全篇
诗眼在诗词中间的为数不多,一般常常出现在颈联中。或起递进作用,或起转折作用。既概括、小结诗词上阙的内容,又引出下阕,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杜甫《登高》,全诗紧扣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之“悲”字。理解时通过上阙描写悲秋之景“风急”“天高”“猿啸哀”“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然后用递进的手法,深化全篇主题,转而表现出下阕中晚年杜甫两鬓斑白,多病缠身却又潦倒醉酒的悲凉心境。
直奔主题抓住“悲”字,让学生寻找“万里悲秋”何在?书在“风急”“天高”“猿啸哀”中,藏在“渚清沙白鸟飞回”里,含在“无边落木萧萧下”内,抒在“不尽长江滚滚来”上。再让学生寻找为何诗人云:万里悲秋“常作客”?尽在“百年多病独登台”上,描在“艰难苦恨繁霜鬓”中,刻在“潦倒新停浊酒杯”间。总之,前有写悲秋之景衬托悲凉之心境。抓住一个“悲”字,让课堂凝练有力。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第四句“漫卷诗书喜欲狂”中一个“喜”字,表现安史之乱之后,诗人喜极而泣大快之心。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聚焦第二句“柳”字,送别诗中“柳”的谐音“留”,体现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谊;也可聚焦第三句“酒”上,中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推杯换盏之间体现友情深厚,醉意盎然间感受对方的情切与温暖。
这般解读诗词,犹如抓住了蟒蛇的“七寸”,扼住诗词的“命门”,破解诗歌奥秘不费吹灰之力。
(三)豹尾总结:诗眼在尾凝结全篇
诗眼在诗词的尾部,也是屡见不鲜。它们往往起到总结全诗的作用,仿佛豹的尾巴,凝结而有力。
统编本六年级下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以“还”字为眼,比“绿”更胜一筹。“还”字,不光让全诗逻辑严谨、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还使整首诗理解起来凝练有力,总结点明全诗“还”与“不还”的矛盾心理。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课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说明诗人“靠家近,应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说明诗人“离家久,更该还”;“明月何时照我还”说明诗人“思家切”,却“不能还”。这样紧扣“还”字步步深入,层层挖掘,高潮迭起。
柳宗元《江雪》诗眼乃是最后一句的“独”字,此字眼勾勒出了“千山绝迹”“万径踪灭”之场景,一下子让“江雪”冷冻到了冰点,也使全诗凝练到了极致;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末句“绿肥红瘦”为词眼,乃全词精绝之笔。那“红瘦”表明春天到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言语,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诗眼在尾端,犹如定音之锤。让诗词的重要“声音”停留在情感基调上,不徐不疾,不不偏不倚。好似作者从头至尾的“涓涓细流”慢慢汇聚到最后的“潭”中,呈现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
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金钥匙,抓住诗眼就等于抓住了关键,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感悟诗人情感确定诗眼后,根据诗眼所在位置不同,能统领、深化、总结诗词全篇。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聚焦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

下一篇: 聚焦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