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的现实桎梏
 
更新日期:2021-01-06   来源:   浏览次数:39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五大领域教学法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方法,了解幼儿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五大领域教学法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方法,了解幼儿科学学习的特点与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进行科学发现与探索,培养幼儿的科学态度与思维。此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但是纵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的现状,仍面临诸多现实桎梏。
(一)教学目标不全面,缺乏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关照
为促进幼儿园教师的发展,建设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队伍,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做了基本要求,在专业知识部分指出幼儿园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幼儿园教师的科学素养是开展科学领域活动的前提,也决定着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课程目标应重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然而,一方面由于专业生源偏向于文史类专业,学生文理知识结构不对称,自然科学知识普遍薄弱,科学能力、方法与精神缺失。部分研究表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整体科学素养偏低,具体表现为:对科学素养的概念认识不清;缺乏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精神和技能;没有积极的科学态度等。[2]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目标中只重视对学生科学领域教育活动设计的原理与方法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关照。“先天不足”与“后天忽视”造成了学生的课程学习中经验准备的不足,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内容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专业敏感和认同
专业敏感和专业认同反映出学生对本专业的关注与认可,高度的专业敏感度和认同感会成为学生以积极态度和行为去学习本专业知识和内容的强大内在动力,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课程内容的创新性、丰富性、灵活性、前瞻性能够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开展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提升专业敏感度和专业认同感。但是,目前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学内容较为单一陈旧,教师不能够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中凸显的热点、前沿性问题和幼儿园一线实际问题来创新性的选择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由于未能与时俱进,缺乏丰富资源的支持,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对本专业的关注度和认同感不高,不能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更难以在幼儿园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三)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实践性知识”不足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把突出教师的实践能力放到了重要位置,强调幼儿园教师要“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为纲领”,为“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为指引,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关涉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和未来幼教质量的提升,而专业课程学习是学生实践能力的获得的重要途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五大领域教学法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建构的同时,还应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增强应用性技能、形成实践智慧和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社会实践经验;重视课堂教学,忽视社会生活。结果知识与生活相脱离,教师与学生相脱离,课堂与社会相脱离。 因此,如何改进与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性知识”,通过丰富的课程活动与任务情景,使学生“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现实困境。
(四)教学评价单一,降低学生的学习效能感
课程评价作为检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评判课程效果、改进与提升课程质量的手段,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合理多元化的课程评价能够清晰的展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与激励作用。但是部分高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评价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且缺乏过程性考核,考核主体较为单一,缺少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且考核形式多以期末闭卷考试或提交教学活动设计方案为主,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养成,导致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上缺乏自主性,学习效能感低下。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的现实桎梏

下一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的现实桎梏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