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网络舆情机制
 
更新日期:2021-01-07   来源:   浏览次数:46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6]是指新产品进入市场的周期分为引入、成长、成熟直至衰落这样四个阶段,这一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首次提出,。在后

 
 1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6]是指新产品进入市场的周期分为引入、成长、成熟直至衰落这样四个阶段,这一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首次提出,。在后续的研究中,生命周期理论由斯蒂芬·芬克引入了危机管理的研究中,提出了四阶段模型,即预兆期、发生期、影响期与愈合期[7]。生命周期理论现阶段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的研究当中,并逐渐走向成熟。
将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机制与生命周期理论相结合,一是由于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整个高校网络舆情是从发酵、形成、爆发直至消退这样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过程,与生命周期理论相吻合;二是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可以分阶段进行研究,总结出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应对不同阶段舆情应对存在的误区,研究其演化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2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网络舆情演化机制
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自身的特点,根据生命周期理论的演化阶段,将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分为发酵期、形成期、爆发期和消退期四个阶段,
1)发酵期。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在这一阶段主要有高关注度的突发事件的产生和新媒体的助推这两个环节。首先,能演化为网络舆情的突发事件必须在高校群体中具备极高的关注度。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高校群体对事件信息的真伪难辨。事件越是具有不确定性,越容易引发大家的跟踪和讨论,关注者越容易对突发事件的后续进展产生强烈的兴趣,给网络舆情的生成提供了基本内容。另外,新媒体网络平台给舆情的发展提供了空间,网络言论的自由度较大,人们可以自由的发表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但越是负面的情绪越容易引发高校师生的共鸣。此时的网络舆情通过自媒体网络平台的不断跟帖和转发正在慢慢酝酿,当处于发酵期的突发事件是高校师生的关注焦点,网络舆情便会产生。
2)形成期。网络舆论的意见得到了统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就此形成。此时,除了作为高校师生的利益相关者外,突发事件的旁观者及其他关注者也会参与其中,使得网络话题持续热议。在网络舆情的传播中,往往会产生所谓的“意见领袖”,对网络群体的意见和看法进行汇总和聚合。“意见领袖”会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和公众的意愿将网络舆情的内容进行处理,剥离不能引起公众关注的部分,对公众感兴趣的部分进行细节化整理,由于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以及从众心理的感染,个人意识在群体的互动中削弱,集体心理占据上风,使得公众在交流探讨中形成比较统一的意见。此阶段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参与者对突发事件的质疑逐渐增多,负面情绪愈发高涨。在新媒体平台的快速传播和群众的积极参与下,甚至引起现实社会的广泛关注,使得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在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融合,出现了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二次形成”。
3)爆发期。随着舆论话题的不断深入,高校师生作为利益共同体自发的将有关信息在自媒体平台上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共享和传播,引发了各方媒体介入,各种评论文章频现。在线上与线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相报道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到达了新的高潮。此时,不同的舆论评论意见往往会出现分化,产生持对立意见的两方主要阵营,经过不断的讨论和争辩,该舆情开始呈现倾向化,处于强势地位的舆论意见被公众所接受,“意见领袖”的作用被增强甚至达到极致化,被公众认可的意见会在很大范围内进行传播,使得网络舆情被主导,形成了主流意见。此阶段的网络舆论达到了顶峰,网络舆情爆发式扩散。
4)消退期。此阶段,被热议的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逐渐消散。消退期的到来一般伴随着两种情况。一是高校突发事件得到了妥善的处理,网络舆论被很好地控制。另一种更为普遍的情况是,由于新的舆情产生,分散了参与者和大众媒体的注意力,而舆情事件本身并没有真正完结。此时新的热议话题冲上了头条,旧的舆情事件被暂时搁浅,公众的注意力自然被转移到最新的舆论话题之上。消退期阶段,公众的关注度降低,情绪逐渐缓和,网络舆情得到了暂时性的消散。一旦待到新的舆论诱发点出现,没有被彻底解决的舆情事件将被再次提及,便会形成新一周期的网络舆情。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网络舆情机制

下一篇: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网络舆情机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