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更新日期:2021-01-07   来源:   浏览次数:51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发酵期:监测与研判。高校不应只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出现后,才建立应急小组,而应该建立长效的舆情监测与研判机制。从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到其通过网络

 
 .1发酵期:监测与研判。
高校不应只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出现后,才建立应急小组,而应该建立长效的舆情监测与研判机制。从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到其通过网络媒体演化成为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发酵期的过程较为迅速,诱因较为隐蔽,网络舆情监测机制能够了解舆情走向,并通过对舆情的分析研判为后续的网络舆情把控赢得先机。
首先,在监测技术上可依托大数据技术,通过信息采集 、数据挖掘及机器学习等技术,全面监控微博、微信、网站和论坛等新媒体平台,收集舆情信息、筛选有价值的敏感内容、归纳舆论的意见倾向、掌握公众的情绪变动,并把握舆情的发展动向。
其次,研判方法上可借鉴六度分离理论,如果一个舆情对象的六个关联方都是重点关注对象或一个关键词的六个关联词都是敏感词,那么这个舆论对象也被纳入重点关注范围之内,对其进行持续监控或采取必要的处理手段,以便控制网络舆情的发生。因此,在校园突发事件发生时,高校应立即通过监测与研判机制,明确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对可能产生负面舆情的言论重点把控,特别是涉及到校园安全、学校声誉、师生利益的过激言论加以分析,并对其可能的发展动向、可能产生的校内校外影响做出研究预判。
此外,高校要组织一支具有舆情危机处理专业能力的专家队伍,由专业人员对舆情进行实时监控,掌握舆情的动态,对检测到的内容进行汇总分析,并从中辨别潜在危机,争取在高校突发事件失控前抢占先机。高校要发挥所具备的专家团队等高素质人才资源的优势,制定有可行性和针对性的方案,并发挥辅导员、党员及学生骨干力量的作用。对高校师生群体,更要注重日常教育,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
2形成期:公开与共情。
“谣言止于公开”是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期中应坚守的第一原则。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应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应用主动推送的态度,把已知的信息公开发布出去。公众普遍具有“先入为主”的心理,公众若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时间的事实,就能让舆论缺少传播的动力,有利于稳定群众焦虑不安的情绪,避免谣言产生,掌握舆论先机。另外,传统的新闻发布会、文件报告方式已经不适应自媒体时代下的信息传播,高校应根据突发事件发展态势,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实时跟进报道,表达有关部门的积极态度,尽力满足参与者的知情要求,消除大众疑虑,缓解各方矛盾、塑造出公开透明勇于承担责任的良好形象。
除此之外,校方还需准确回应,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尽管高校在第一时间做出了积极回应,但公众的质疑仍然存在。高校不应只是简单地回避、忽视公众需求或与参与者展开激烈的辩论,这样反而会引发媒体的反感和参与者与高校的对立,激起公众的负面情绪并使舆情发生进一步扩散。此时,高校应当正面回应质疑,对突发事件的表述要准确,对公众关注的问题要聚焦,对舆论热点要针对性的解答,对处理方式要细节化描述。这样才能在舆情的解决上切中要点,避免不在必要的争议;也能让公众了解最真实的状况,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局面,避免谣言的产生与传播;同时也能展现高校的主动积极的态度,从而赢得大众的认可。
再者,校方应对突发事件舆情,应当真实诚恳,寻求共情。形式大于内容会导致尽管校方对舆情事件做了准确、及时的回应,公众却不买账,依然持猜疑态度,认为内容不真实。由于自媒体的突发事件“直播化”效果,若校方的回应与媒体的报道或公众已知的事实有偏差或大相径庭,会导致参与者更严重的质疑。因此,校方对舆情事件的回应必须要坦诚真实,积极面对质疑,不回避事实,不逃避责任,以理服人,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同时,高校应与受众换位思考,寻求共情。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校方应设身处地地体会当事者的想法,设法理解舆情事件参与者的立场和观点,加强沟通,促进各方相互包容体谅。校方绝不能简单粗暴,以命令式的口吻表明立场,要态度平和,放低姿态,平等交流。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下一篇: 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