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阻碍“胡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素分析
 
更新日期:2021-01-11   来源:   浏览次数:47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教学方式影响刻板、单调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是难以很好融入思政课问题首因。当前胡杨精神融入思政课堂教育大多采用枯燥的理论灌输,导致形式单一

 
 (一)教学方式影响
刻板、单调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是难以很好融入思政课问题首因。当前“胡杨精神”融入思政课堂教育大多采用枯燥的理论灌输,导致形式单一、概念抽象、脱离实际,缺乏成长导向性与问题导向性。由于缺乏互动的教学模式割裂了思政课堂上老师与同学间的联系,老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胡杨精神”教学未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的体系。多数老师将其穿插在教学角落、碎片化浅层次地进行简单介绍,学生走马观花般听讲后便抛之脑后;教学活动也多局限于教室,“理论、实践”教学处于独立状态,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较少,不利于专业学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实现。

(二)教学安排影响
高校对“胡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不够重视,思政课教师培养力度低,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也是目前影响“胡杨精神”与思政课堂的融入所面临的的首要问题。在课程设置层面,当下“胡杨精神”概念没有被分类细化,融入到各门思政课的重点内容之中,脱离了系统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其他学科并未配合思政课的改革,致使思政课孤援无助。在教师层面,高校思政教师队伍中,老师个人的综合素质与其对“胡杨精神”的了解程度层次不齐,学校没有教师进行“胡杨精神”知识系统化培训,只是简单下达了教学任务,造成执行力度与效力的低下。

(三)文化环境影响
当前塔里木大学开展“胡杨精神”培育工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可通过社团培训,学生干部培育课,网络渠道等多方面、多途径、多角度了解“胡杨精神”。但正是由于对信息的获取途径过多,从而导致了思政课培育作用及力度上远远弱于其他途径,丧失了把握学生思想教育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与思政课相配合的校园文化活动虽有所开展,但数量不多,且多采用千篇一律的方式,主题不清晰,没有突出“胡杨精神”的鲜明特点与发展特色,没有形成“同学习、共成长”的校园“胡杨精神”校园文化氛围与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与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割裂,同样影响了“胡杨精神”的思政课堂融入效果。

(四)学生自我因素影响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思政课堂前过分崇尚高分,是完全的实用至上主义,从而忽视了对精神提升与思想道德的追求。有学生高中选择了理科,随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停止了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并从内心抵制与反感思政课堂,从而对于“胡杨精神”的概念同样产生了抵触情绪,觉得陌生无用。高中的灌输型教学模式也让学生对学习“胡杨精神”缺乏主动性,不愿意主动了解“胡杨精神”的深层次含义,对背后的故事与时代精神不感兴趣,对老师课堂讲解的内容也只是机械重复,缺乏自身对“胡杨精神”的理解与思考。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阻碍“胡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素分析

下一篇: 阻碍“胡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素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