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迫切性
 
更新日期:2021-01-11   来源:   浏览次数:44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加大心理健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党的十九大报告(2017年)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培养国民良好的社会心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发〔2016〕32号)在第五章的第三节“促进心理健康”中明确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接着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提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加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等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8〕44号)、《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国卫疾控发〔2019〕63号)以及2020年《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及增设试点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20〕336号)等文件,不断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重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疫情爆发后,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部署防控工作,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提出了“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具体要求,为防控工作谋篇布局。2020年1月开始,国务院下发了一系列重要通知《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肺炎机制发〔2020〕8号)、《关于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的通知》(肺炎机制发〔2020〕18号)、《关于印发新冠肺炎疫情疏导工作方案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发〔2020〕34号)、《关于印发新冠肺炎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方案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发〔2020〕39号)等,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举措更加凸显了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更加体现了国家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强烈愿望和强大决心。
(二)国民心理健康发展要求
提升国民心理健康水平,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应有之义和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这给公众的心理健康状况带来很大挑战。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精神疾病患病率逐年攀升。恶劣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痛苦,也会给全社会造成沉重的疾病负担。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和物质滥用等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居民身心健康、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然而,我国公众因精神健康问题的就诊率却很低。加上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国民心理健康水平受到很大影响。疫情爆发时期,每日确诊人数快速上升,长期居家隔离,漫天遍野的疫情信息不断冲击,焦虑、抑郁、过度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也随着而产生。研究发现,在疫情期间,公众不同心理问题发生率最突出的是焦虑、抑郁情绪,最低是自杀意念,依次为焦虑(97.75%)、抑郁(97.48%)、失眠(69.25%)、创伤后应激障碍(4.75%)。至今为止,我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但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风险仍然存在,始终需要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在此次重大突发事件后期,国民心理创伤问题又接踵而来。疫情让许多人丧失了安全感,甚至一些旧有的创伤也不断被重新激活。焦虑,烦躁,悲伤,牵挂,愤怒,抑郁都是疫情带来的心理创伤,这场疫情已经构成群体性灾难,如果人们的应激状态没有及时得到干预,就有可能转化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在疫情之后,还会大面积爆发。为了解决国民心理现状问题,培养公众积极社会心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急需
面对突发的、大规模的、具有破坏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特别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保障。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直接体现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重要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指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对比2003年的非典肺炎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我们可以发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所导致的风险程度明显高于前两次。在汶川地震中,地震中心是明确且唯一的风险源;在“非典”疫情中,风险源仍然集中在北京、广东和香港等地,其他地区的病例数则非常少见。而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虽然疫情的重灾区源于武汉,但客观的风险源已遍布全国,并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即便不在武汉,身边照样有客观风险源的存在。但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同舟共济,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获得了国际上的高度认可。可以说应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心理服务有了很大进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成效初显。但是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不断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也日益显现: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尚无社会心理服务保障机制;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管理体制尚不明确,尤其是心理服务行业管理不到位,在应急管理中无法做到及时、有序提供服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的应急协调运行机制不畅通等问题。因此仍然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为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安全保障。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迫切性

下一篇: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迫切性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