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启示
 
更新日期:2021-01-11   来源:   浏览次数:75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积极心理学的核心观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特尔曼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积极

 
 (一)积极心理学的核心观点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特尔曼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一词首次出现在1954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著作《动机与人格》中。2000年,赛里格曼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运动兴起,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等心理学大家共同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这一学科的本质,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马丁·塞利格曼指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催化心理学重点的转变,从只专注于修复生活中的糟糕之事到兼顾对人类积极素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积极的品质,挖掘人类潜在积极的力量,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最终使人类迈向幸福。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三个领域,包括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也就是从主观、个人及群体三个层面来进行探讨。在主观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情感体验,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研究涉及到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在个人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个性特征,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研究集中于探讨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在群体层面,主要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心理学到现在为止已经发现至少有四大基本干预策略,能够帮助个体、家庭、组织和社会增强积极的心态。
(二)积极心理学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与积极心理学所主张挖掘和培养人身上的优势特质,谋求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谋而和。积极心理学把研究的注意力从 “修复损伤” 转移到“激发生命优势”上的观点,与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要求所提出的:从调节不良心态与矫治心理疾病到培养良好心态与提升健康素质,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最终过上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彭凯平教授提出:积极心理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个体和群体的幸福,关注各类主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人民的积极社会心态。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索和培养正向的社会心态、认知和行为模式,是现代化社会治理需要且行之有效的手段[19]。因此,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在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构建一个由个体、组织和社会共享、共建、共治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格局,培养积极的社会心态,建设积极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启示

下一篇: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启示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