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培养良好习惯,提高价值辨析能力
首先,大学生注重个人品质养成。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的一条线,在此阶段,大学生自尊心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塑造,学习也逐渐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随着大学生自我认识及自我评价能力的不断完善,他们在注重自我成长的同时应加强红色文化知识的积累,厚实红色文化知识储备。 习近平总书记在韶山考察时强调:“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红色革命资源是隐性教育,对于喜欢旅行、喜欢从感悟旅行中学习的同学来说,就可以在出门游玩的过程中将红色旅游景点作为旅游的一站,接受红色文化精神的洗礼;而对于喜欢读书的同学来说,可以将红色经典著作作为课外读物,加深对民族价值观、国家价值观的理解与感悟。 无论是旅游还是读书,或参与其他红色文化熏陶形式,大学生都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学习途径加深对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培养红色精神品质,进而自觉抵制功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与社会发展进步相违背的错误思想观念,提高自身价值辨析能力。
其次,大学生提高学习红色文化主动性。当前新时代大学生可能会存在未来迷茫、就业压力大等不同思想、心理问题, 在理想与现实之中可能存在困惑,思政课教师言传身教,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激发大学生自身对于红色文化的情感升华,深刻认识到他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应在思政课课堂上主动学习,主动了解中国在繁荣富强道路上经历的革命历史,深入学习革命战争年代老一辈英勇拼搏、不畏艰险的优良作风,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 同时在全媒体时代,大学生也可在红色主题网站了解党的历史、中国的历史,培养自身学习兴趣,采取碎片化学习模式,随时随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思政课教师外部加以引导, 大学生自身提高思想觉悟,进而加强大学生群体对红色文化的认同。
(二)立足本地文化,丰富教学参与模式
首先,整合红色教育资源。第一,思政课是不同高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课堂上充分利用和挖掘红色文化,采取专题教学与文化渗透相结合的形式,兼顾不同需求阐明红色文化价值意蕴,突出红色文化的先进性、实践性,及时纠正错误观念,增强思政课的使命性; 第二,校园环境是高校展示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开放平台,对大学生的品格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对校园特色红色文化进行规划,教室走廊悬挂红色标语、金句,完善生活、学习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展示区域特色红色资源,营造红色校园文化环境;第三,政府联合高校打造实践教育基地,通过教育基地宣传红色文化。 各地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原本分散零化的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完善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全局性和系统性,与各高校共同营造课堂、校园、社会多层次红色文化氛围,提供更为有效地红色文化思政教育所必需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