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社会性”的内涵
 
更新日期:2021-01-12   来源:   浏览次数:91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在康德哲学中,人的社会性表现为人与人相互联结的社会本能,社会本能在发挥它自身进行合作发展的同时也有其对立面即非社会性,非社会性表现为人与人之

 
 在康德哲学中,人的社会性表现为人与人相互联结的社会本能,社会本能在发挥它自身进行合作发展的同时也有其对立面即非社会性,非社会性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排斥,社会性与非社会性是包含在人性这同一个整体中的两个方面。
(一)善的原初禀赋的三层面
社会性是人的本性中向善的原初禀赋,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人的动物性禀赋。动物性禀赋可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保存自身,即人类需求的物质层面,保证个体能够安全生存;其次是繁衍后代,确保人类血脉代代相传;其三是社会本能,保证和他人一起生活。社会本能处于奠基地位,它引导出非社会性的概念。
善禀赋的第二个方面在于人性禀赋是在比较而言的自爱的总名目下,也就是说人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判断自己是否幸福,初始时出于自爱的比较心理可能会转变成为嫉妒的心理,进而对一切被视为异己的人持有隐秘的和公开的敌意。人性中为自己谋得优势的自私的一面会成为非社会性或者恶习成长的土壤。非社会性作为自然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是促使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现实力量,但需要把握在一定的限度内,否则反而会阻碍社会性进程。
最后,善禀赋的第三种是纯粹的、最完善的道德情感,其纯然敬重人心中的道德法则,无法嫁接任何恶的东西,成为善禀赋里最高级的“人格性的禀赋”。这时理性已经可以完全控制住感性欲望,人格性禀赋发展完善。社会性与非社会性的较量中,人要想摆脱非社会性所带来的痛苦,而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弃自己的任性,在普遍的法律的规范下追求至善。
(二)善禀赋所要解决的问题
善禀赋的三方面在内在逻辑上存在着一条递进、辩证的发展脉络。社会性包含了社会本能、比较而言的社会性和人性公式。人性公式即“你要如此行动,即无论是你的人格中的人性,还是其他任何一个人中的人格中的人性,你在任何时候都同时当做目的,绝不仅仅当做手段来使用。”追求自我完善和他人的幸福,这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最高追求。
自我完善和他人幸福这两种概念之间看似是分离的,实则其是内在联系的。在康德的理想层面上,每个人完善自身并不是直接地为了实现其自身的幸福的目的,也是为了有能力使他人获得幸福。如此便能够达成康德理想中的人与人之间在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基础上的目的王国整体。当同时考虑到所有人道德行动所产生的结果,那么这就是一种完善的伦理共同体的概念。在这样王国整体中,每个人都将他人幸福作为自己的目的来追求,由此自己成了他人的手段;如果这个普遍法则得到了实现,在你将别人作为目的的同时,别人也将你作为目的,那么每个人都是他人的目的,也是他人实现幸福的手段,如此人与人之间不仅是交互手段的关系,更是交互目的的关系。但同样要强调的,为他人谋幸福这只是一种间接的义务,康德并不要求为了他人牺牲对自己的价值追求。因此,无论是完善自身还是促进他人幸福都必须基于每个人的自律,其他人没有权利强制要求于我,康德反对仅仅将自己和他人视作手段的交往方式。手段和目的是相互依赖的,具有交互性的意义,康德道德哲学的精髓就在于基于人们之间交互关系的自由社会。
社会性是人性在历史发展中的最高境界。在康德这里,自由是“基于普遍法则与他人处于交互目的和手段的相互依赖之中”。在外在法律的层面,人的行动具有合乎法制秩序的性质;在内在德性层面,每个人都将自身完善和他人幸福作为自己的目的。然而,这种完善的社会性属性只是康德从形而上学的理想层面进行论述的,这种完善的社会性形态是历史的终极目的和结点,而其实现需要人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发展自身的禀赋并运用自我意志进行道德实践。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社会性”的内涵

下一篇: “社会性”的内涵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