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人力资源共享体系打造
 
更新日期:2021-01-13   来源:   浏览次数:46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建设人才大数据共享池是基础。充分发挥区块链技术优势,打通各大人才网站、高校企业、人事社保、个税数据等,全面导流各类人才信息,构建人才大

 
 (一)建设人才大数据共享池是基础。充分发挥区块链技术优势,打通各大人才网站、高校企业、人事社保、个税数据等,全面导流各类人才信息,构建人才大数据共享平台。借用区块链分布式、可信任、智能合约来记录人才相关数据,维护并确保求职者的个人经历、文凭、医疗和犯罪记录等信息真实可靠,建立一个能够降低风险和提高效率的人才大数据共享池。所有信息与行为分布式存储,无法篡改且可追溯,最终形成以数据为支撑的人才和企业信息认证、人才招聘、能力岗位精准匹配的可信任体系,从而扎实筑牢人才共享的真实数据支撑。
(二)革新人才中介共享模式是关键。传统的人才中介模式,以第三方机构为中心,链接求职者与招聘方的需求,双方的信任依赖于第三方机构的数据支撑和资质信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引才模式,通过社交化网络平台,构建类似于“滴滴打车”的服务平台,无须通过专业的第三方机构,直接面向社会大众服务。在区块链大数据的信用支撑下,每一个自然人都可以将身边的、圈子里的合适岗位、优秀人才进行分享推荐,既帮助合适岗位招到优秀人才,又帮助优秀人才找到合适岗位,同时通过为平台服务而赚取佣金。通过革新人才中介模式,打造一个为招聘方、求职者、推荐人按需定制的用户激励体系,致力于让每一个独立个体都能便捷地成为兼职HR,形成“人人都是猎头”的活跃态势,随时随地将个人人脉资源进行变现,从而颠覆传统人力资源招聘的单向度链接方式,形成全网状、全员化、爆发式的人才中介新格局。
(三)打造人才成长共享职业链是动力。职业成长是人才发展的驱动力,职业链是对人才成长的职业生涯进行信用记录的区块链平台,包括求职记录、简历记录、培训记录、技能记录、职场纪录等,以及招聘方的招聘记录、用人记录等,目的是建立标准化职场价值体系,实现多场景应用。由于每名员工都是区块链中的一部分,每个岗位也是区块链中的一部分,通过岗位技能需求与员工技能储备的智能匹配,员工可以动态获取人岗差距和努力方向,或自己主动学习,或企业帮助提升,从而消除匹配差距,保持工作高效。因而培训学习不再是外部灌输、老师讲授,也不再局限于不同公司的培训壁垒,人才依靠自我驱动学习,实现培训资源知识共享,形成培训记录,增强职业信用,提高个人职场竞争力。同时,整个职业链将是一个大的知识库,共享各类培训资源,建立各类培训激励,个人可以通过区块链分享培训知识,参与培训任务,从而实现各自的培训资源变现。
(四)构建和谐的人才共享劳动关系是保障。区块链技术让劳动力、知识和技能共享成为现实可能,“有活缺人”的企业将业务共享出来,由“有人缺活”的企业或团队接取完成,世界各地人才通过去中心化的全球网络,交易他们的时间和才能,实现“共享员工”。企业颠覆传统的雇佣关系,根据业务完成情况支付佣金,由此带来新的劳动关系、风险分担及报酬保障问题。通过区块链和AI技术的运用,构建合法、安全、和谐的劳动关系,健全法律框架条款,完善电子签约手段,实现任务签约、文件签署、灵活用工评估、佣金发放、劳动关系维护等人才共享全流程可信存证服务。所有用户、雇主可以随时查询及核验,了解其历次任务完成情况和平台佣金支出情况,维护灵活用工期间劳动关系。由于这个数据在区块链平台无法被篡改,可以很好地解决雇佣双方的信任问题,保障人才共享流程合法有效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提高人才服务效能。
(五)探索科学的人才共享绩效管理是趋势。绩效考核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较传统模式而言,人才共享模式下的绩效管理更显碎片化、复杂性。利用区块链技术提供透明度,记录每个员工在某一特定工作流程中所做贡献的数据,包括工作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员工下一个任务的实时需求是什么,实时比对任务的要求,动态掌握人才的岗位胜任情况、任务完成情况。由于区块链技术状态下,考核是由计算机根据特定的程序自动进行,不参杂人为因素,不以单纯的结果导向或过程导向来确定绩效,而是通过一定的算法,对被考核者的所有行为要素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其价值创造或贡献力,从而最大限度消除了人的主观因素对绩效评价的影响,增强评价的公平公正性。在此基础上灵活用工佣金的调整,则是根据人才在工作中的数据信息记录,由机器给定。机器会根据算法及程序,推算出人才共享用工期间的价值贡献;根据综合评价,给出佣金调整建议,从而提高人才共享绩效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人力资源共享体系打造

下一篇: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人力资源共享体系打造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