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学生获得感的现实困境
 
更新日期:2021-01-18   来源:   浏览次数:44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近些年我国教育发展迅速,带来了教育规模的扩张、入学人数的增加、学校数量的增长等,这是一种外在的数字化的发展,是冰冷而生硬的教育。教育的智慧在

 
 近些年我国教育发展迅速,带来了教育规模的扩张、入学人数的增加、学校数量的增长等,这是一种外在的数字化的发展,是冰冷而生硬的教育。教育的智慧在于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让学生的心智获得滋养,从而使学生在有温度的教育中拥有获得感。学生有了获得感,才会对学校产生归属感,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长的惊喜和成功的幸福,并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产生更深刻的认知,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而现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获得感的要求不够,忽视学生的学习体会,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诉求,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学习,而不是真正地热爱学习。
1.学校管理物化,不利于学生道德感的培养
物化管理表现为将学生的学习成效和行为问题与教师的各种奖惩挂钩。我国的教育受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三中心论影响极深,一直以来都是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忘记了学生是有生命、有感觉、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并不是学校和教师评比、评奖的指标、筹码。这种管理的外在物化形式追求遮盖了学生内在人性的光芒,对学生缺乏应有的信任和尊重,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带来的是冰冷的,没有温度的教育,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道德感悟。
2.教学内容碎化,难以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基础教育工作者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倾向于教授学生单一的学科知识,各学科任课教师之间缺少沟通、交流,课程之间很少有交叉,教学内容孤立。同一门学科不同年级所授内容衔接不够,教师更多关注知识点的教学,而忽略了知识的整体性和内在规律性,知识内容碎化。多数教师唯教材是从,对教材中独立、枯燥的内容不能进行有效地编排、融合,缺少对核心概念、关键问题的组织与统整,导致学生所学知识片面化、零散化,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经验。
3.授课过程固化,无法激发学生主动生成自身能力
传统的教学过程,形式重于内容,教师考虑的往往是如何把知识教好,而不是学生如何能学好。教学过程以认知层面的学习为主,欠缺实践、操作层面的活动参与。教师过多注重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很少随着学习情境的变化对其进行调整,显得呆板、僵化。教师是自导、自演的主角,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观众。这样的教学过程无法激发学生去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体验感差,成就感低。
4.学生评价工具化,制约学生学习的幸福体验感
现行的学生评价已经沦为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一种筛选方式或鉴别手段,具有很强的工具性。此评价方式注重等级、专注数据、关注选拔,会使学生产生压力,催生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评价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学生容易滋生自卑情绪,长期以往,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消解了成长的愿望和发展的动能。更重要的是,这种只注重外在数字和最终结果的片面的、极端的评价方式,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感受和幸福体验。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学生获得感的现实困境

下一篇: 学生获得感的现实困境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