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论中职学校选择性课程改革的实施
 
更新日期:2022-10-28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浏览次数:28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浙江省深化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浙江省中职学校根据《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为深入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积极创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我校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制定选择性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积极推动中职学校课程改革。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创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和竞争力,全面加快我省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20141112日出台了《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方案。“以选择性教育为理念,以多样化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制度创新为取向”,是浙江深化中职课改的最大特色,把选择性教育思想引入中职课程改革,努力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权,包括课程选择权、专业选择权、学制选择权。同时,赋予学校相应的课程、专业、学制确定权。

根据《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各专业应将进一步加大课程改革力度、紧紧围绕增加教育选择性,以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为切入点,深入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积极创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我校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

一、选择性课程改革的设计思路

(一)专业选择

为了给初中毕业生对专业和自我个性特征有一个认识的时间过程,除招生选择以外,在第一学期设置职业体验课程,通过职业体验课程,使学生能很好的体验专业与职业岗位,对个别完全不适应的学生,根据学校专业选择相关规定,学生有选择专业的权利与机会。同时,在第一学期结束时,预选考虑个人将来是就业还是升学,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选课规划。

(二) 专业方向选择

 各专业先进行大类招生,可以在第一年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了专业的学习要求、技能要求、就业工作特点。高一结束时,在个人“就业和升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选择就业的学生要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学生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特点,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志愿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学校再根据专业方向进行专业方向课程的走班教学。

 (三)就业和升学的选择

为了给初中毕业生对专业和自我个性特征有一个认识的时间过程,我校先大类招生,让学生在进校一年的时间里认识专业和对应的行业企业,认识自我个性发展,确定自己的发展路径,第四学期结束时,进行升学和就业的选择,学校结合学生个人就业还是升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从新编班。同时,初步规划为升学方向的同学可以根据本人意愿选择就业,就业方向的同学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升学,从而实现就业和升学之间的学生相互微调。就业方向的同学可以根据个人需求直接选择校外实习,也可以选择在校企合作基地商贸人才创业孵化园、师生自主创业中心、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中心、名师工作室等实训工作室实训,还可以选择到义乌国际商贸城商户义乌购平台进行创业实训。第五个学期结束后,个别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再次进行选择就业与升学的申请。

(四)课程模块的选择

选择性课程体系由“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构成,学生完成了必修的核心课程后,在进行“就业与升学”以及专业发展方向选择的基础上,进行自选课程的选择。自选课程模块分“限定选修”和“自由选修”两种。 “限定选修”旨在保证学生选定学习课程的相对系统性和丰富性,保证与学生学习成长方向的一致性。按二选一的比例向学生提供“限定选修”的课程科目,限定选修课包括相关行业课程、计算机制作运用课程、职业素养类课程、经济基础类课程、实践课程、专业技能考证等。学生根据需要选择课程,三年内修完限定选修课程。“自由选修”课程可以涵盖较广泛的内容,既包括活动课程又包括校本课程,例如商贸才艺素养课程、专业专题讲座、社团活动、人文素养、社会实践等。

(五)长短学制的选择

根据工学交替的需要,探索“交替式”长短学期制,将一个学年按不同的教学功能分成 “交替式”的长短学期。长学期主要是学习公共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短学期主要是职业认知和实训,如高一时组织新生去企业实地体验业务流程,感知专业,明确学习或成长方向,在高二安排实施不同类型的“专业见习”,加深专业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深造的愿望。在常规学期中,课程的教学方式结合课程特点,采用分散与集中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等多种形式。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论中职学校选择性课程改革的实施

下一篇: 论中职学校选择性课程改革的实施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