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学前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转向
 
更新日期:2021-01-22   来源:   浏览次数:46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不断变革逐渐成为它的本性和存在形式。所以破旧立新是学前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成为学前教育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不断变革逐渐成为它的本性和存在形式。”所以“破”旧“立”新是学前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成为学前教育的立足点,热衷学习标榜具有现代教育色彩的西方发达国家文化,成为一种时尚和前沿的追求,引起了传统文化的丢失。如涂尔干认为现代社会形成的结构性力量是基于技术理性的社会分工形成的利益互惠“有机关联 ”,而非传统社会中人们基于信仰的“ 机械关联”。作为社会学中的学前教育,被理性主义的教育氛围笼罩下的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出:重视科学知识,带来人文和伦理精神的失落。在学习以西方为代表的现代教育理论中,提倡科学、实验、量化等理念。但是由于对这些以工具理性主义为代表的观点过度扩张,学前教育现代性出现功利化倾向的特点,导致个人成长价值和意义的失落。所以学前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要“回归传统文化”、“重审伦理精神的重要性”、“祛理性工具主义霸权与功利化倾向”。
(一)回归传统文化
“现代性”的学前教育对于传统文化更多的是批评乃至鞭笞,似乎一提起传统文化就觉得是保守、因循守旧。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被剔除、摒弃是不可厚非的。但是,由于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学前教育的发展一直在追随西方的脚步,努力寻求现代化的革新之路,对于传统文化不断地批判,甚至出现学前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的趋势,认为现代性应被富有更多西方文化的色彩,不然,不可谓之“现代化”也。熟不知,历史和文化是人的真实的存在之根,是人的真实的生活世界。学前教育的现代化应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片肥沃的土壤之中,才能枝繁叶茂,才能抵御大风,把握发展的方向。在教育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呼吁下,没有任何一种具有普适性的学前教育模式,中国的学前教育再也不能效仿以前的“拿来主义”,而应从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的文明财富之中,挖掘中国学前教育特色之路,这也是学前教育现代性转向之本。所以,学前教育要超越现代性发展的困境,必须要回归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现代化。
(二)重审伦理精神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学现代化的困境主要表现在‘知识中心’与对科学化的无限崇拜,从而忽视了幼儿教育的人文精神与关怀旨趣。” 在“知识追求”的过程中,学前教育渐渐遗忘了本具有的伦理精神与品行,远离了发展的源泉。而在任何时代的社会文化中,伦理文化都彰显巨大的时代意义。一个社会形态中的伦理文化和伦理精神的扭曲或失落,都会造成该社会中所培养的人的生活意义的扭曲,变形和失落。学龄前儿童很早就有“好”与“坏”的概念,虽然他们最初的道德伦理认识或许只停留在表面的、零星的判断,但是却引导他们必须做某件事情或者不应该做某件事情做出判断。这样涵盖在他们思想世界的伦理精神,也是他们去感知世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我国近百年的学前教育现代化探索的进程中,曾在癸丑学制系统的课程目标中,提到“保育教导儿童,专在发其身体,渐启其心智,使之远于浇薄之恶风,习于善良之规范”。可以看出,当时的学前教育把对伦理精神的关注提到一定的高度,是值得现代学习与借鉴的。“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不仅指他在学识和技能上得到了成长,而且在伦理品性上也得到了提升。”  “受过教育的人从拓展的意义上考虑他的自身幸福,他把个人幸福推及他人,把幸福融入到一种道德高尚的生活之中……受过教育的人是这样一种人:他倾向于某些行为方式而不倾向于另一些行为方式;他具有诸如审慎、关心个人利益等一般性的品质。如果从更广泛的角度考察,还应该包括那些更具有道德意味的品德,如:仁慈、公正、诚实、宽容、讲信用。”可知,“伦理性”是评判人受过教育的根本性尺度,也是对学前教育现代性的质性要求,在教育中应占据重要的地位。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学前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转向

下一篇: 学前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转向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