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舞蹈作品《九歌》借古创作的目的和方式
 
更新日期:2021-01-22   来源:   浏览次数:53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重现复原我们知道,对于舞蹈这门动态的艺术而言,想要重现复原当时场景和动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因此,重现复原这条路,不是一条坦途,它建立在

 
 (一)重现复原
我们知道,对于舞蹈这门动态的艺术而言,想要重现复原当时场景和动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因此,重现复原这条路,不是一条坦途,它建立在文化的考究和不断思量中,随着人们是对古文化的好奇与追踪,部分舞蹈工作者以“复原”和重现古代舞蹈为责任和使命,以回溯本源文化,重现中国舞蹈往日之辉煌。
从1984年武汉歌舞剧院创作出品的舞剧《九歌》,再到1994年再创作的舞剧《楚韵》,可以看武汉歌舞剧院创作的文化执守。1994年的《楚韵》实际上是对十年前《九歌》的优化与完善,前者以《九歌》为名进行呈现,完成闻一多先生曾对《九歌》有搬上舞台的设想,满足了闻一多先生多年的愿望。在创作的态度上与《楚韵》所秉持的态度相同,即“在尊重屈原原作的基础之上,突出古楚风韵。
这说明这部舞剧遵循在古之基础上,进行具有本土化的复原创作。“是伟大诗人屈原以民间祭祀乐歌为基础上创作的优美诗篇。”这句话充分肯定这部作品在尊古之《九歌》基础上进行的复原实践。《楚韵》是《九歌》十年后的改良版,它在诗、歌、舞等各个方面进行整体与综合性的修改,包括舞美的设计,力求全剧风格更为统一,楚地的风韵也更浓郁。其中具楚地特色的舞蹈有:祭神仪式舞、民俗舞、人神恋情舞、祭典阵亡将士场景舞等。“再现了具有巫音艺术的奇异想象和浪漫色彩。” 
(二)实验探索
探索具有实验性、不确定性和开放性的意指。台湾云门舞集和香港城市当代舞团创作出品的舞蹈作品《九歌》,与武汉歌舞剧院的《九歌》《楚韵》在内容、形式风格上的体现大相径庭。以借古而言今的意图更加明显。
其中港台地区创作的《九歌》,舞蹈编导自我意识的追求和探索,以及自个性表达的侧重,古代传统文化不再局限于重现和窥探往日辉煌的一把钥匙,更是现代舞这一舞种实验探索今天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台湾云门舞集和香港城市当代舞团的《九歌》以实验探索的创作态度,寻找文化中独特的精神内核和有代表的符号,“借古言今”时代生活、人性情感。因此不需要知道古之《九歌》是什么,而是重在告诉你舞蹈作品《九歌》带给你什么,剧本也不讲故事去宣传某种观念,而是重在感受和体会。香港城市当代舞团“现代舞剧《九歌》的编创者黎海宁和谭盾无意也没有兴趣在舞台上重新塑造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楚文化。”而作曲家谭盾先生更直言 “试图以现代人的想象去演绎著名爱国诗人屈原《九歌》中《云中君》、《湘夫人》、《河伯》、《山鬼》等片断。”从中肯定这部剧不是以重现复原文献作品《九歌》而创作,而是以现代人的视角解读《九歌》对今天而言的意义。事实上从剧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它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人物,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将与今天为国家与民族为人类付出有血有肉的个体相结合,给我们震撼和思考,取名“狂歌当哭”可想这种内心的情绪张力该有多大,这也是编导想通过《九歌》带给我们的感悟。
同样,台湾云门舞集的舞蹈作品《九歌》,虽说以十一个篇章讲述古之《九歌》中的神灵,实则早已不是屈原笔下的那些高傲、威严、飘逸的人物了,例如穿西服拉着行李箱的现代人在舞台上的流动,早已让人感受到别具一格的气息。“舞剧以屈原的诗篇作为想象力的跳板,呈现一场剧场祭仪。”这也充分体现了云门《九歌》实验探索性的一面,告诉人们云门《九歌》借古的目的,以剧场实践的方式开启一场属于云门《九歌》的仪式,表达这一探索带给我们现代人在当下的直观共鸣感。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舞蹈作品《九歌》借古创作的目的和方式

下一篇: 舞蹈作品《九歌》借古创作的目的和方式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