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志愿服务精神认知,注重思想引领。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将志愿服务的精神宣讲和推广融于各种形式的“思政课堂”,使同学们对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解更加透彻。通过组织学生研读志愿服务相关的条例和文件,明确志愿服务的规章制度;通过观看志愿服务活动纪录片,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感受下体验志愿的真谛;通过组织同学们身边优秀的青年志愿者开展座谈和交流,起到榜样引领的作用,让普通学生深受触动并付诸行动。
(2)加强志愿服务媒体宣传,扩大正面影响。
依托新媒体平台,从志愿活动的发布,志愿者招募,到中期志愿活动的跟进,到后期的志愿服务总结报道,在扩大志愿服务正面影响的同时,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志愿者风采,调动起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让志愿者们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发光点和人生价值。
(3)强化专业培训,提升服务能力。
为满足部分专业化的志愿服务要求,实现志愿服务的精准化对接,对志愿者的专业培训的需求越来越急切。经过专业培训的志愿者不但能提供更好的服务还能进一步加强志愿者的能动性。在高职院校中,根据不同学院和系部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与其专业相关的志愿服务,做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归纳出本校志愿服务的类别,前期针对每一个大类提供统一的专业培训,再根据各个服务岗位的不同,细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专业性。
(4)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政策,保障志愿者权益。
根据志愿者的服务时常和服务质量,对志愿者进行综合评价。利用各第二课堂的数据平台,调取志愿服务时长数据;根据每次志愿服务的对象的反馈填写质量评估。可以尝试从学生进校开始,为期建立一个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相关的档案,记录该生在校时的志愿服务经历。同时,将学生志愿服务的考核结果与第二课堂成绩单挂钩,并作为荣誉申报和评优评先的依据和条件。考虑到很多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场所是在校外,建议高职院校引入校外保险制度,保障志愿者的权益,让学生能少一份顾虑,积极投身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