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少年之名》嘉宾导师的“角色扮演”及功能特征
 
更新日期:2021-01-29   来源:   浏览次数:52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在未知的情境中有意识地行动,控制自我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用戏剧类比人生,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角色、呈现

 
 1. 在未知的情境中有意识地行动,控制自我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用戏剧类比人生,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角色、呈现剧本,即表演。而“自我”于“表演”密切相关,他指出“在我们太人性的自我与我们社会化了的自我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的背后是个人对“自我”行为、言语等的控制。所谓“太人性的自我”,实际上就是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中的“本我”,代表了人们最原始的欲望和冲动。弗洛伊德分别把中间层和最外层的人格称为“自我”和“超我”,它们在理性和道德规范的约束下,一道控制着“本我”。可见,社会学、心理学都发现了“控制”在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适当地戴上“假面具”来约束人最原始的本能、冲动、不安等非社会化因素有利于人际交往和传播。
节目主持人在演播阶段,有意识地筛选语言,变换声调、音韵、节奏,配合适当的副语言辅助表达,传播信息,实现明确生动,以达到感染受众的目的。这时,主持人或嘉宾的行为都带有自我约束性,即控制。
作为飞行导师亲临《少年之名》第一次公演现场的王嘉尔,贯彻了他在公众心中长期塑造的幽默人设,依旧扮演着搞笑、活跃气氛的重要角色。节目中,面对台上选手们突然来袭的土味情话,王嘉尔用“离席”的方式回应。这种刻意地“愤然离席”就是有意识地痕迹性扮演行为。但是,“演”要讲究“控纵结合,张弛有度”,当选手第二次发问,王嘉尔欲要起身还未起时,邻座的郭敬明提前反应,迅速按住王嘉尔的手臂配合演出,王嘉尔便顺势坐下。两位嘉宾的默契配合推动了角色扮演的顺利实现。这种配合主要依靠“控制”,一方面,郭敬明及时行动,控制了王嘉尔的行为;另一方面,王嘉尔顺势而为,恰如其分地控制了自己的扮演行为。
可见,嘉宾的角色扮演并非在“假定的”情境中塑造形象,而是在未知的当下,有意识地作出反应。在轴心时代末期的中国,荀子构建了儒家最完备最实用的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理论。证明“控制”在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是实现个人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即“角色扮演”的有效途径。
2. 用专业的点评和教学示范,深化形象
欧文∙戈夫曼对符号互动论的重要贡献就是“印象管理”理论。戈夫曼认为,人们在人际互动时,为了在他人心目中塑造预期的印象,不仅要控制“自我”,还渴望“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个人需要表现自己,给他人留有某种印象,以此引导他人自愿地根据自己的意图而行动。这种行动在《少年之名》中,主要体现为嘉宾导师需要利用点评和亲身示范等行为,使训练生认可自己,并按照指导加以练习或改正不足。
《少年之名》的幕后导师张艺兴,是全民熟知的偶像,具有多年海外练习的经历和从业经验。在幕后训练中,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参与教学指导。选手在练习中道具使用不当时,张艺兴亲自拿起道具玫瑰花用牙咬住,设计新的动作,以专业的点评和亲身示范为练习生提供帮助,加强了自身专业印象的强化。面对练习生表现每况愈下的情况,虽然一度沉默和思考,但是在采访中他说“我这个人做事就是比较负责,我能做的就是奔向这些练习生,告诉他们啥是对的啥是错的。”真心且朴实的语言,既符合张艺兴以往建立起来的形象,又凸显出导师的责任感和专业度。他的“高标准、严要求”,一方面提高了节目的专业度和可信度,另一方面,是其实现“角色扮演”中印象管理的重要一环。张艺兴用来鼓励选手的一句“人生没有淘汰,只有转换舞台”,在节目播出后也成了金句。
同样地,在选手质疑郭敬明的选择时,身为专业音乐人的胡彦斌导师,用一段即兴的口语表达回应选手的不礼貌质疑,“请你保持对每个人的尊重,不要动不动就冲动,只有你一直保持出众,这个舞台会还给你轰动。”不仅巧妙地帮助郭敬明化解尴尬局面,信手拈来的填词,更是展现了自己过硬的专业素养,被选手们欢呼“高级”。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少年之名》嘉宾导师的“角色扮演”及功能特征

下一篇: 《少年之名》嘉宾导师的“角色扮演”及功能特征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