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混合式教学接受度研究述评
 
更新日期:2021-02-01   来源:   浏览次数:43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混合式教学接受度的理论基础是技术接受理论。对于技术接受度的研究大多从行为意向入手,技术接受理论起源于理性行为理论,在此基础上,后续研究者进行

 
 混合式教学接受度的理论基础是技术接受理论。对于技术接受度的研究大多从行为意向入手,技术接受理论起源于理性行为理论,在此基础上,后续研究者进行了修订和拓展,形成了多种研究理论模型,如:计划行为理论TPB、技术接受模型TAM、解构计划行为理论DTPB、整合技术接受与整合UTAUT模型理论等。国内外学者先后对不同技术接受模型进行了比较,不同的技术模型各有特点:(1)TPB主张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主观规范共同决定其使用意向,但只有4个一维解构的影响变量;(2)TAM模型重点关注技术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因素,易于操作,但忽略了主观规范对使用意向的作用,失之偏颇(高峰,2009;许玲,2013);(3)解构计划行为理论DTPB的模型结合了创新扩散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TAM,对TPB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予以解构,还引用Bandura效能感理论构建自我效能变量,分解的DTPB模型比TPB、TAM对信息技术接受的解释能力更高[5](Taylor等,1995;高峰,2009);(4)UTAUT模型的核心概念来自8个理论模型,包括4 个核心变量 以及4 个调节变量) ,对使用意向的预测力优于其它8个模型[6](Venkatesh等,2003)。
关于混合式教学接受度研究,赵建民(2017)[8]、马凌(2014)[9]等主要使用DTPB模型,许玲(2013)、崔秀菊(2014)、张榕(2015)等主要使用UTAUT模型,周岩(2009)综合使用TRA和TAM模型;学者们还结合其他的理论对模型进行改造,如赵建民引入TTF任务技术适配模型,马凌引入交互性理论,许玲引入使用经验等变量。研究结果发现,技术接受度理论模型中,DTPB和UTAUT模型的解释力度比TPB和TAM模型更高;DTPB模型比UTAUT模型包含的变量更多,但也更复杂。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混合式教学接受度研究述评

下一篇: 混合式教学接受度研究述评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