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浅谈侠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发掘
 
更新日期:2021-02-01   来源:   浏览次数:42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侠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诸多体现,更多的是以作者、文学人物形象聚和侠气,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侠文化更具备感染力和教育性,不是空洞的经书律例

 
 侠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诸多体现,更多的是以作者、文学人物形象聚和“侠”气,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侠文化更具备感染力和教育性,不是空洞的经书律例,而是鲜活的人格魅力。在中学语文教学的领域发掘“侠文化”,并非以“大侠”为培育目标,而是将“侠”文化中的精神品格融合到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培育中,简言之,是培育具有“侠”气、侠“风”的人。
(1)游侠
荀悦在《汉纪》中说:“立义气, 作威福, 结私交, 以立强与世者, 谓之游侠” 。司马迁也在《史记》中专列《游侠列传》记录先秦时期的游侠,其本人也是尚气好侠,颇有战国侠士的风格。游侠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纵横四海,广结宾客,不顾个人利益扶危救困,赢得社会赞誉。
《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的荆轲,重义轻利,燕太子丹对其有知遇之恩,敢于密谋刺杀秦王,救燕国于水深火热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朝见秦王时临危不惧,击杀秦王时勇猛果敢,行刺失败后感叹道:“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约契一词成了至死遗言,用信义书写完他狭义的人格。《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的烛之武,虽心中愤懑怀才不遇之苦,但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挺身而出,“夜缒而出”只身入秦游说秦王退兵,其勇、其谋、其义,不单单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合,更是侠之大者的典范。《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的唐雎在秦廷上与秦王角逐,视死如归,自比专诸、聂政和要离,一身侠肝义胆逼得秦王就范,怪不得秦王最后说:“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游侠的出现使得侠文化开始有了第一层底色,在“义”字引领下,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开始形成具有家国情怀和建功立业之豪情壮志的“儒侠”。
(2)儒侠
侠客们除了在朝堂和疆场上用三寸不烂之舌和马鞭报效国家,还可以“以笔为剑”,针砭时弊。儒与侠在精神内核上是具有一致性的,儒:“仁”“义”“智”“勇”“信”“礼”“乐”;侠:“正义”“济”“勇”“信”。二者共同追求“义”“勇”“信”。
杜甫可谓“诗圣”,其诗可谓“诗史”,他用“沉郁顿挫”的风格对唐王朝由盛而衰的社会现实进行记录、批判,并同情大命运背景下的普通百姓。《三吏三别》,写尽了安史之乱下百姓的悲惨遭遇,国家的破败与儒生的责任意识联系起来。
当自号“戛剑生”和“戎马书生”的鲁迅写下《非攻》后,侠文化就在风云变幻的新文化运动中被大家重新关注,他对先秦墨家“兼爱”“非攻”精神内核统摄下的侠文化十分肯定。他自身也在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与继承中,练就了一身侠气,在他的文章中可见一斑。“侠客”鲁迅是在《拿来主义》和《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中抨击社会、唤醒民众的“呐喊者”,一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扶正了文化失衡的青年,宣扬的中外文化态度观、接受观至今让人振聋发聩。时代之问“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在民族危亡时刻,给蒙昧的民众以清醒,鼓舞民族自信力。鲁迅还在《祝福》《社戏》《阿长与<山海经>》等文中,揭露封建迷信的危害,抨击旧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建立新社会,要从重建人心开始,鲁迅就是这样的儒侠,飒飒英姿皆在笔墨文字中。同时,长期接受儒家传统经典文化熏陶的他,对侠的理解往往落在家国情怀、民族大义上,而非个人荣辱得失。
儒文化与侠文化因二者的契合之处相融,扎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由儒侠衍生出来的是一系列以儒学为思想传统的侠客之风,侠义之举,但又显露出与儒侠不一样的侠气。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浅谈侠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发掘

下一篇: 浅谈侠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发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