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演讲与口才”课程引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更新日期:2021-02-01   来源:   浏览次数:89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首先,演讲与口才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融入思政教育。演讲与口才课程是一门通识课程,以培养具备良好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辨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首先,“演讲与口才”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融入思政教育。
“演讲与口才”课程是一门通识课程,以培养具备良好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辨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言学等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公开演讲或人际交流时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这就需要在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引入课程思政理念。
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居多,这些学生毕业后多从事小学、初中阶段语文教师的工作,肩负下一代领路人的重要使命,因此帮助当下的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仅影响到这一代学生,甚至会影响到下一代和更多的人。也有一部分学生之所以选修这门课程,是因为在学生会、社团或者班级担任一定职务,有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讲的需求。在人际传播网络中他们是“舆论领袖”,既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也对他人施加影响。在两级传播理论中“舆论领袖”对大众的影响是直接的、重要的,因此重视这部分“舆论领袖”价值观的引领,对于全部传播流程而言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演讲与口才”课程具备融入思政教育的条件。
一是教学案例非常丰富,可选择特征突出。纵向来看,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到当代的演讲家,古往今来有记录的经典演讲非常多;横向来看当代关于演讲与口才的书籍、音频、视频资料数不胜数。比如在当当网输入“演讲与口才”“图书”,可查阅到15590件商品,排除重复图书,数量依然非常可观。因此,对“演讲与口才”这门课程来说,可参考的案例非常丰富,教师可有意识地选择符合思政教育内容的相关案例“潜移默化”渗透。如在“口才与演讲的功能”部分通过引用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案例明确此次演讲的目的是揭露痛斥敌人、鼓舞听众、发展民主运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演讲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说服,而是在爱国主义信念的引导下唤起公众的共鸣,以自身对祖国的热爱这种真情实感来打动听众。在“社交口才”部分,把我国传统文化融入社交口才原则理论的讲授: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理解“话题兴趣原则”;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理解“人格平等原则”;以“君子坦荡荡”理解“坦诚相待原则”;以“乐道人之善而不为诌”理解“真诚赞美原则”,以此来感受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豪感和对发扬光大民族文化的信心。
二是“演讲与口才”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实践多在课外。课程多为大班授课,课堂内以教师讲授为主,但其课程性质也提供了许多课下学习的机会,如大学生社交、校园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如2020年1月安徽科技学院举办了以“农业科技进步会不会增加农民失业风险”“乡村振兴主要是不是依靠科技创新”等辩题的辩论赛,就是一次课堂内容的延伸,同时也对课上所学进行检验和评测。以此次课外实践活动为契机,课上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技创新精神等方面开展思政教育,既强化了课堂内容认知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既提升了教学效果又能切实将思政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因此“演讲与口才”这种应用性、实践性强的课程性质迫切需要思政教育参与、渗透其中,无论对课程教学还是学生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演讲与口才”课程引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下一篇: “演讲与口才”课程引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