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有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设计原理1》是建筑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共32学时,在培养计划中设置在第3学期,即二年级第一学期。我系自2009年建系以来,《建筑设计原理1》一直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框架以建筑的类型来划分,教学内容以住宅建筑设计和小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为主,按照建筑规模大小和技术复杂程度递进,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建筑设计的特点和方法。虽然通过这种类型化的学习,学生也可以学会某几类建筑的设计,但是这种大而广,大而全,看似系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难以优化提升。
同时,由于原来的教学模式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灌输的知识,因而理解不透彻。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让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课堂上不听讲的现象也较普遍。此外,教材不合时宜,教学内容宽泛,针对性不强,而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又往往是具体的设计手法和设计原则,传统教材所提供的宏观的理论支持难以满足学生需要。
2 应用型高校大力推广双语教学及其对本课程的影响
根据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高校双语教学主要指教师运用汉语和一门外语(主要是英语)或者只用外语(主要是英语)来进行非语言类学科的教学;学习者以外语(主要是英语)作为学习媒介和手段来同时获取专业知识和外语技能。
作为一所以应用型、技术型科学研究为导向的上海地方高校,我校近几年开始大力推动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力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这主要基于以下原因:首先,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决策使得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级人才成为这一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其次,2010年5月,我国提出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中明确指出鼓励高等学校开展双语教学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第三,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也明确指出,要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我校位于上海,势必要为这个国际化都市的经济发展服务。可见,双语教学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另外,从近年来国内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为首的高校在建筑学教育改革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建筑教育与国际接轨成为大趋势,教学重心则倾向于培养有创造力和实操能力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就我校而言,建筑学专业近七年一直与匈牙利佩奇大学展开“3+2”的合作交流,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本专业的国际学生技能竞赛,鼓励学生获得国际交流实习的岗位,在开拓学生国际视野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筑学专业在教学中应该为这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支持。在教学研究中,可以发现西方建筑学专业的教材编写更有针对性,对建筑设计原理的阐述和原则的分析更加实用高效,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建筑设计原理1》采用双语教学也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