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德国职业核心素质的比较
 
更新日期:2021-02-20   来源:   浏览次数:37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德国职业核心素质的涵义经济全球化在21世纪调速转轨,高度依赖工业出口的德国,对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核心素质提出新要求,他们不断强化工程师、技

 
  (一)德国职业核心素质的涵义
经济全球化在21世纪调速转轨,高度依赖工业出口的德国,对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核心素质提出新要求,他们不断强化工程师、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的国际素质,提高其跨文化能力。1974年德国教育部门印发的《关于中等教育新规、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的建议》中首次出现“能力”概念。之后德国教育家Eckhard Klieme认为能力是个体后天习得、它能在各种情境下促使个体积极主动解决各种与个体或社会相关问题的技能,它是处置实际问题必要的素质。职业核心素质是由若干核心能力构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核心能力也将更新换代。
基于对能力的界定,德国教育家一般把职业核心素质区分为四方面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交能力、个体能力;最近Becker、Ebert与Pastoors两位学者以这四方面能力为基础,增加了跨文化能力、管理能力。对六方面能力做如下阐述:
1.专业能力,指在某些专业领域和工作中为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时所涉及到的理论或实践知识、能力等。
2.方法能力,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思维方式以及创新能力、组织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学习能力等。
3.社交能力,指交际能力、执行力、同理心、团队协作能力、冲突解决能力、反馈能力、适应能力、批判能力等。
4.个体能力,指建立在以自身价值取向和道德约束下的责任心、主动性、自觉性、批评及自我批评能力。
5.跨文化能力,指外语能力,还包括同情理解和感受他人需要的能力,对异质文化的理解能力,理解不同种族的态度、知识经验及相互融合能力。
6.管理能力,展现的是领导能力,例如道德示范、员工激励、团队管理、冲突管理、尊重他人的能力。
(二)德国职业核心素质的比较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应用型人才的跨文化职业核心素质越发突显,三位德国学者Collins、Greeno、Resnick从以下三个方面就此作了比较研究。
1.行为主义理论下的强化训练
行为主义方法论及其学习理论认为,文化是社会心理强化训练过程中形成,它是以奖励及惩罚为手段;在此过程中,人类的学习行为与斯金纳学习实验类似,斯金纳箱中的老鼠或鸽子能够通过反复行为强化训练后,习得在特定条件下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相反,如果这种特定条件出现的频次降低或没有,这种相应的行为不会马上消失。由此,在行为主义学说中,跨文化的职业核心素质是个体在跨文化环境下培育的,是个体行为的情境表现形
2.认知主义理论下的智力水平
认知主义方法论及其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非是机械与被动的刺激—反应的结果,而是通过主体的主观作用来完成,人的行为、思维与电脑信息处理程序类似。这一理论要比行为主义理论确有较大进步,这受益于上世纪末期掀起的风潮“认知转向”的探索,它为了摆脱行为主义认知“黑箱系统”理论的束缚,目的是创建看似辉煌的“人工智能”大厦。但是在认知主义理论下跨文化情境的职业核心素质的研究,没有取得革命性的突破,仍然停留在行为主义的研究框架内。直到学者Bhawuk于1998 年才提出跨文化专业知识的认知结构模型,并解释了人类以学到的跨文化知识解决跨文化应用问题程序,阐述了由解决跨文化应用问题的程序促进跨文化专业知识与其能力的掌握等。最近伴随在线诊断技术的完善与成熟,开启了“神经网络”的研究,由此把人的心理活动解读为人的神经系统运行的生理现象。从此神经网络的理论都能顺畅解释与文化有关的行为与心理问题。综上,在认知主义理论中,跨文化职业核心素质都能体现在跨文化情境中的智力水平。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德国职业核心素质的比较

下一篇: 德国职业核心素质的比较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