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地高校都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奋力打造新时代高水平专业人才,积极主动及时把握新形势。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而兴起的微电影,传播力量强大,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各地高校对微电影的深入研究成为微电影理论研究的主流。根据知网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19年,以微电影为主题的硕士研究文章分别为36篇、128篇、138篇、164篇、169篇、85篇、96篇和93篇。在经过前几年的翻倍增长后,有关研究逐渐趋于平稳,但是,我们仍能看得出,微电影至今依旧是广播影视媒体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硕士论文仍是高校微电影理论研究的重要文本。
2019年,有关微电影的硕士论文数量达93篇。其中,上海师范大学发表18篇,占比高达19.4%;西北大学、河北大学分别发表7篇,占总量的7.5%,南京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各发表3篇,占总量的3.2%。其中,高达46.2%的论文(即43篇论文)都是以某一部具体的微电影为例来研究微电影的叙事手法、人物形象塑造、文化表达等方面的内容的,用具体的案例向读者呈现自己对微电影的创作手法、表达效果等的理性思考。还有9.6%的论文是作者自身作品的创作阐述。不论是南京师范大学杨梦媛的《现实主义题材微电影<英雄梦>创作阐述》、杭州师范大学庞振宇的《有声”与“无声”的探索--微电影<蝉鸣>的剧作阐释》,还是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王辉纪的《影视作品中的环形叙事结构--毕业设计作品微电影<戒指>创作阐释》,都可以发现,微电影大多是以小见大,以小人物展现大主题,以小故事展现大情怀,关注边缘化的群体,通过熟练的拍摄技巧和叙事手段,用“小事”展开微电影的故事讲述,折射出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引导观众思考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在被关注的诸多问题中,有些问题是社会发展进步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重要问题。微电影制作者将这些问题搬上荧幕,试图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促进社会问题或矛盾合理化解决。统计数据显示,以微电影创作阐述为理论特征的硕士论文成为各地高校培养广播影视媒体专业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应当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引导教育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广播影视媒体专业硕士的研究生进行艺术创作,不仅是身体力行开展广播影视媒体专业实践的学习过程,而且也是利用专业理论反思与指导广播影视媒体专业实践的过程,是真正将自己的所学与社会所需相结合努力创造价值的过程。作为新时代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用新时代的广播影视媒体技术把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落到微电影创作与制作这一实处,用专业电影理论阐述微电影创作实践,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关注社会民生和现实问题,努力做广播影视媒体专业的奋斗者,这无疑是符合习总书记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的。作为一种影视产品,微电影短小精悍,内容直观,通俗易懂,成本较低,只需一个创意就可自由选择手机、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进行拍摄制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广播影视媒体专业研究生进行微电影创作拍摄,在拍摄过程中进行理论实践应用,获得新知,积累经验,与专业本身相吻合,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是各地高校实现新时代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的使命担当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