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度逻辑
建国以来,经过70年的建设和发展,产教融合已经向纵深发展,尤其在“中国制造2025”、人工智能、工业4.0、“互联网+”等新的时代背景下,产教融合更是成为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产教融合是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建设、转型发展、合作发展的重要路径。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方案中指出,“积极建设培育一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办学和深化改革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在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深化产教融合,已成为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从教育政策学视角看,产教融合是一个发展性、连续性的动态概念,是高等教育发展政策逻辑不断演绎与深化的过程,本质是教育属性自身要求的应然之义。可以说,本科院校的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教育属性与社会属性相互作用、相互调和的必然产物,也是推动人才培养和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社会逻辑
产教融合,是以统摄整合社会有效资源为基本方式,旨在满足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适应当代大学生自身就业创业和社会发展需求为目的,在各资源要素中,通过相互整合、相互融合,挖掘深度合作发展空间,以期多方利益主体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实现合作共赢,为行业发展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方面,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随着工业化的精细发展,高精端领域人才短板逐步凸显,高层次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成为困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亟需从产业结构的总体需求导向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宏观微观政策。通过产教融合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全面接轨与融通,增强就业市场对人才供给的有效调节,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有机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高端人才,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社会就业竞争力日益剧烈。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连年呈现增长态势,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突破800万,2020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面对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调整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出现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并存的矛盾,就业形势异常严峻。面对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高等教育领域必须寻求改变,提高大学生自身知识结构,调整专业结构,完善就业机制,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为大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是社会应然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