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论语》中的“信”及其翻译
 
更新日期:2021-02-25   来源:   浏览次数:86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仁义礼智信被后人称之为五常,是儒家提出的道德范畴,也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这五常兼备了个人心性品德与人伦关系规范的双重特点,贯穿于中华伦理的

 
 “仁义礼智信”被后人称之为“五常”,是儒家提出的道德范畴,也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这“五常”兼备了个人心性品德与人伦关系规范的双重特点,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的因素。
 《论语》中的“信”
“信”被儒家称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思想,而且把“信”提到“民无信不立”,以致去兵、去食,宁死必信的高度。孟子在他的“五伦”学说中提出“朋友有信”,并将信与诚相连,阐发了诚信的内在关联和规范意义。荀子则进一步讲信推行于选贤治国,使信不仅是朋友伦理、交际的规范,而且扩至君臣上下伦理关系皆应以诚信为本。儒家把信看作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重视诚信的经世致用方面,强调无论上下左右关系,其诚信之德都在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实好善,博济于民(刘余莉2010:188)。
《说文》云:“信,诚也。从人言。”《释名》云:“信,申也。言以相申束使不相违也。”从词源学上看,信从人从言,必然与言有关,考之《论语》,提及信时,常与言相结合,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言必信,行必果”(《子路》),“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学而》)。由此看来信的本意即说的话能够兑现(杜豫1997:116)。根据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一书,可以统计出“信”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38次,孔子在《论语》中所讲的“信”,多指信的本义,如“主忠信”、“谨而信”(《学而》)等。有的则是指相信,如“足兵,足食,民信之矣”(《颜渊》),有的又是指被相信,如“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张》)。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体现在各个领域中。比如说曾子曾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也曾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由此可见“信”是维持朋友关系的一种基础。在《子张》篇中记载,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这里讲的是“信”与道德关系。《阳货》篇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认为只有具备“恭,宽,信,敏,惠”这五种品德才能称之为仁,所以“信”又与“仁”结合在一起。《学而》篇记载,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这里说明“信”与“义”之间的关系,“信”体现着“义”。在《卫灵公》篇,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诚之。君子哉!” 这里孔子说道,君子应该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可见义、礼、孙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靠信来实现,它涉及的是个人或主体的态度在实践行动上的贯彻和实行。除此之外,孔子还强调“信”在政治实践领域的作用,比如在《学而》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在这里提到,要想治理千乘之国,第一条就必须要“敬事而信”,可见“信”在对于治理一个国家的重要的作用。在《颜渊》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这里就是用取信于民和充足的粮食储备、充足的军备来比较,并指出“信”比其余的两者更重要。在《子张》篇也提到“信而后劳其民”“信而后谏”,这里也是强调“信”与处理政治问题的关系。
“信”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内涵及其的丰富,其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维护了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对古代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信”同样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论语》中的“信”及其翻译

下一篇: 《论语》中的“信”及其翻译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