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进行课程整合设计
我院参考国内外整合课程教学模式,将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两门课程整合命名为病原与免疫,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临床疾病为中心,综合和重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目标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将两门课程进行整理与融合,删减两门课程教学中的重复内容,减少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更多课前预习,课后查阅资料的时间,拓宽视野。整合后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即病原学概论、基础免疫学和病原与宿主防御。其中病原学概论部分包括传统医学微生物学的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以及人体寄生虫学总论、原虫、蠕虫和医学节肢动物学的总论内容。基础免疫学部分包括抗原、抗体、补体、免疫系统、免疫应答及调节、超敏反应等内容。病原与宿主防御部分包括病原体的各论及融合的相关免疫学知识。为了强化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和相互渗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实现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课程在第三部分病原入侵与宿主防御章节中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病原生物感染的组织和器官及病原生物的传播途径为主线进行讲述。
2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进行课程整合教学实施
我校已在2019级基础医学本科生中开展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整合。为了有序顺利的开展整合课程,发挥整合课程优势,学校成立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整合教学团队,根据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教学大纲。授课前团队教师集体备课,经过充分研讨,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并且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集体交流探讨教学设计,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删减重复内容,使学科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安排形成有机的整体。授课中,授课教师相互听课,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其次,授课方式转变为在线下理论教学基础上融入启发式、设问式CBL和自学等多种方法以及加入少量的科研前沿,并通过线上教学补充教学资料,在线答疑,开展讨论。
课程整合后删减了原有两门课程中重复内容,例如病原生物学中对病原体按照“三性两法”即“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讲解过程中免疫性和防治方法的很多内容在免疫学中已经讲述,造成了某些重复的教学活动,既浪费了教学资源,又不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在授课中将传统的病原生物学中重点病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与免疫学中重点免疫发生机理及相关的诊断等,通过临床病案为切入点将基础和临床专业知识相结合,以学生讨论的形式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主动学习医学知识。通过对学科的整合,将两门课程原有课时116学时(病原72学时,免疫44学时),缩减为现有总课时88学时。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任务为导向的现代医学教育理念,符合新时期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8]。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相结合,将4-5名学生分成1个学习小组,组间讨论,教师采用“案例”→“分析问题”→“整合概念”的方式,层层递进,使重点知识便于记忆和理解。围绕典型病案进行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基础知识联系临床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思政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认识到作为一名未来的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强化了医疗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此同时,在授课中关注近期及身边发生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备受瞩目的2019新冠肺炎疫情,引导医学生重视新发病原体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生物安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