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非遗传承与推广实践案例
 
更新日期:2021-02-26   来源:   浏览次数:47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围绕非遗主题,连续三年策划了岁时民俗二十四节气、岁时民俗节庆、北京非遗等专题非遗系列推广活动,在非遗传承与传播创新实践方面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围绕非遗主题,连续三年策划了“岁时民俗·二十四节气”、“岁时民俗·节庆”、“北京非遗”等专题非遗系列推广活动,在非遗传承与传播创新实践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 “岁时民俗·二十四节气”推广活动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了推进“二十四节气”文化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传播,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展了“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文化推广项目。
1.1深度阅读:开展“岁时民俗节气”线上读书栏目和线下实体书展
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专设“岁时民俗节气”线上读书专栏,邀请专业教师作为内容顾问,以24个节气为时间点,在每个节气当天发布节气推文。与此配合举办线下实体书展,开展“二十四节气”的“深阅读”。
1.2全面参与:通过微信专栏与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
邀请学生参与微信专栏的内容设计,面向学生征集相关的朗读、绘画、文学及摄影作品。如征集“节气读诗”朗读者,在每个节气当天展示朗读者的朗读音频以及他们的阅读主张等。在微信上开设“家乡节气风俗大家谈”互动版块,请大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节气风俗,或是自己对于节气的认识与感受。
1.3总结回顾:举办“读懂时间:二十四节气之美”年终活动。
在年底举办“读懂时间:二十四节气之美”大型线下年终活动,包括学生作品与教师研究成果展、在校广播台与图书馆播放“节气读诗”朗读作品、“二十四节气”民俗游戏手工DIY体验与知识问答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1.4拓展延伸:开发文创礼品。
将大学生的摄影作品、绘画作品与诗文创作制作成“北师大校园二十四节气名信片”,名信片背面以及空间融入每一期节气推文链接制作成的二维码,延伸节气文化传播的时间与空间范围。
2. “岁时民俗·节庆”年度推广活动
2018年,北师大图书馆策划了“岁时民俗·节庆”非遗年度主题传播活动,围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开展系列推广活动。
与二十四节气传播模式相似,节庆活动也在图书馆微信上建立“岁时民俗·节庆”专栏,每个节日当天发送推文,推广节庆民俗知识、展示大学生节庆诗文朗读作品、推荐相关图书、设置“家乡节庆民俗”互动话题。线下举办节庆图书展、节庆书签展以及节庆年终回顾活动。在年终回顾活动,策划了“元宵节赏灯乐事-宫灯绘制”、“端午节丝线盈香-五彩手串编制”、“七夕节纸牍传情-诗文创作”、“过大年新年有福-写福字”等体验活动,让大学生通过亲手体验的方式感悟古人对时间和自然生活的理解,感受节庆民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北京非遗”年度推广活动
2019年,北师大图书馆策划了北京地区非遗传播系列活动。线上按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间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戏剧、传统医药、曲艺、民俗十大主题每月发布非遗知识、图书与互动话题推文。线下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每一活动均包括非遗作品捐赠、非遗实物作品展览、非遗主题图书展、非遗传承人讲座、非遗体验工作坊等五个模块。以“哈氏风筝进校园”活动为例,活动由图书馆与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主办,举办了哈氏风筝展、风筝主题书展、风筝史话讲座、风筝制作体验工作坊及捐赠仪式,哈氏风筝传承人将其代表作赠送给图书馆收藏。
目前,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举办的系列非遗活动在校园内已成为校园文化品牌,得到大学生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非遗传承与推广实践案例

下一篇: 非遗传承与推广实践案例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