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对接移动医疗软件,多角度获取客户真实数据
在移动互联网持续发展的今天,使用智能设备及相关应用的用户规模持续增加。保险公司应该联手可穿戴设备及相关应用程序的运营机构,共同推出方便用户随身携带的智能产品,利用网络平台优势获取用户信息并进行深度处理,通过这种方式更加全面地把握用户的真实健康情况,强化疾病风险控制能力,便于自身的业务开展。
此外,尽可能地对医疗部门的数据资源进行分析。患者在就诊过程中,需要经历挂号、问诊、检查、住院、治疗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能够产生海量数据,再加上现如今很多医疗机构开始使用数字影像设备及电子病历系统,进一步扩大了总体信息规模。然而,很多医疗机构在数据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短板,导致信息资源的浪费,此外,医院内各个部门之间与其他医院之间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彼此之间无法进行信息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不妨尝试获取医疗部门的基础数据资源,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深度处理,在分析病理数据的基础上明晰这些数据与具体疾病之间的关系,在分析诊疗数据的基础上明晰药品种类与治疗方法之间的关系等,对不同种类的数据、不同用户群体进行分类观察及分析,通过这种方式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同时提高数据资源利用率。
2.利用移动医疗软件加强被保险人健康管理,加强成本控制
现如今国内的健康保险与其他保险产品存在共性,都是在问题发生之由保险公司进行赔付,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相关服务。然而从被保人的角度考虑,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身体健康,而不是通过向保险公司索赔降低自己的医疗成本。因此,为了体现保险产品的真实价值,保险公司应该为被保人提供健康服务,提高他们的身体健康素质。如:利用健康管理应用程序,对被保人的日常营养吸收状况、体能消耗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其运动情况及日常作息,根据用户分享的食谱,为其提供科学的改善方案;利用可穿戴设备收集被保人的健康数据,如血压、血糖、脉搏频率等,当这些数据超出合理范围时,提醒用户进行专业检查;应用远程医疗,为被保人提供基础医疗服务,提醒其及时就医;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医疗知识,为投保者的日常保健提供指导。
此外,还可以通过监督医疗机构的操作流程,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通常情况下,保险公司负责最终的赔付,然而,客户到这时出具的费用清单中可能已经包含了许多乱收费的情况。若因为医院的治疗或诊断超出患者实际需求,保险公司不承担全部责任,被保人的医疗成本就会上升致使被保人产生抱怨,可能对保险公司进行投诉。若保险公司可以对医院的操作进行监督,促进信息之间的匹配,不仅能够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降低自己的赔付成本,还能减少被保人承担的医疗费用,进而使客户对自己的保险服务更加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