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试论罗山皮影戏的传承与保护
 
更新日期:2022-10-26   来源:戏曲艺术   浏览次数:41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试论罗山皮影戏的传承与保护摘要:罗山皮影戏以丰富内涵的中原文化为底蕴,是河南皮影戏的代表之一,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受豫南

 

试论罗山皮影戏的传承与保护

                                  

摘要:罗山皮影戏以丰富内涵的中原文化为底蕴,是河南皮影戏的代表之一,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受豫南群众的喜爱。近20年来,由于受经济大潮和多种娱乐形式的的冲击,濒危状况比较严重,已面临失传的危险。笔者认为从五个方面着手,尽可能的对其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罗山皮影戏;兴衰;传承;

一、罗山皮影戏概况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占楚头居豫尾临皖东处江淮之间,古属楚国,是典型的江淮文化集合地,文化特色十分突出,文化积淀非常丰厚。经过代代皮影大师的潜心研习、薪尽火传,逐渐形成独特的地方特色,现已发展为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词道白雅俗共赏,音乐唱腔优美动听,皮影制作美轮美奂,乐队构成简约,非常成熟的地方戏剧之一。其唱腔音乐高亢激昂、明亮奔放、悠扬而委婉,真假声替换自如,优美动听,节奏鲜明,旋律明快流畅,兼具“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独具风格;伴奏音乐地方特色突出,尤其是唢呐接腔风格独特,是其它皮影戏所不能;罗山皮影戏操纵表演细腻,是它区别于其它皮影的一大特征。##end##

  二、罗山皮影戏的兴衰表现

皮影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几度兴衰,其不同时期的兴盛,一是有其历史原因:比如宋代社会经济繁荣,促进了民间文艺的兴盛,也造就了影戏的发展,明代统治者提倡宣扬教化,有文人为影戏编写影卷,影戏才作为劝恶行善的宣教工具流行于民间;二是因为皮影戏是伴随着民生、民俗、民情而生存的,是群众喜闻乐见,而且是最简单、最容易活动的戏剧演出形式,所以才能够长期牢固地占据民间文娱市场。

罗山皮影戏,正是因为有其独特、浓郁的地方特色比如说音乐特色,才使得河南皮影戏在全省大部分地区呈现衰败,却唯独在罗山县一枝独秀。据皮影戏老艺人杨义成、林芝梅说,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罗山县内只有五担皮影箱,然而据1986年年底统计,全县已有四十七担皮影箱,,从业人员387人,等于解放前的十倍。罗山皮影戏不断地艺术实践,声名远播,成为江淮民间艺术的亮丽品牌。解放前夕,皮影大师詹国祥到台湾传艺授徒,其中就有美国学生。1994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者两次到罗山了解罗山皮影,并在其校刊和日本有关媒体作以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皮影戏的娱乐和教育等实用功能被现代社会的其它方式所代替,皮影戏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谈道:“原始民族的大半艺术作品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而是想使它在实际的目的上有用的,而且后者往往是主要的动机,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例如原始的装潢就大体而且全然不是作为装饰之用,而是当作实用的象征和标记。……关于这一点,就是高级民族也没有超出狩猎部落之上的特殊地位”【1】。从皮影戏的最初形成来看,实用价值或者说是效用价值也是先于审美价值或大于审美价值。虽然皮影戏艺术会随着民俗活动而继续存在,但是在市场经济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审美兴趣发生转移,审美品位逐步提高,以至给民间艺术以极大的冲击,皮影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似乎显得跟不上时代了。据民间田野调查证明,皮影戏正在急速的消亡(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康保成教授的调查结果),“皮影戏:能否坚守最后一块阵地”【2】?

而对于罗山皮影戏来说,近20年来,由于受经济大潮和多种娱乐形式的的冲击,皮影市场受到制约,濒危状况比较严重,已面临失传的危险。主要表现在:

  (一)罗山皮影戏的娱乐和教育功能不断退化,取而代之地仅仅是群众吉庆喜事的一项礼仪活动;

  (二)从事皮影艺术收入偏低,皮影艺人纷纷弃艺从商,艺人队伍流失严重;

  (三)皮影艺人队伍老化,后继乏人;

  (四)皮影艺人对皮影艺术不再或很少深钻细研,皮影艺术难以提高和发展;

  (五)观众老龄化非常突出,年轻人对皮影戏视之淡然。

  三、思考与建议

  在困境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们的民间艺术,如何保护和传承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是需要大家共同深思的问题。 “中国文明的伟大形象,就像一幅由不同色彩的石头所构成的镶嵌的图案,这种石头遗失了一块,整个图案就会走样”【3】。目前,罗山县已经采取如下保护措施:

  (一)成立罗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皮影戏保护的领导专家小组,制定罗山县皮影艺术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

  (二)对皮影艺人普查登记,建立艺人艺术档案,成立中青年皮影团,为罗山皮影戏培养年轻艺术人才;

  (三)对有贡献的皮影艺术传承人,给与适量经济补贴,对热心皮影事业的传承人,帮助解决各种困难,提高演唱和制作水平;

  (四)收集、整理、编印《罗山剧本选编》和《罗山皮影戏音乐唱腔集》,为罗山皮影戏艺术留下相对系统的文字资料和相对完整的声像资料;

  (五)改良和提高皮影制作,改换制作材料,降低成本,逐步使之商品化;

  (六)成立罗山县皮影艺术家协会,成立罗山县皮影艺术研讨会,定期研  讨皮影艺术,对现有皮影艺人和表演团体评艺考级,提高从艺人员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不断促进皮影艺术的发展。

以上这些措施透露的主要思路是,其一依靠政府的作为,依靠行政命令来解决问题;其二是将皮影推向市场,并为进入市场提供有效的保障机制。这些办法和措施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衰落下滑的趋势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悲剧一方面像音乐一样,是苦闷从内心发出的呼号,又一方面,它又像雕塑一样是光辉灿烂的形象”【4】。笔者认为面对皮影已衰落的事实,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思维观念的改变”【5】,拯救的立足点要放在皮影戏不至于完全从中华文化的宝库中消失的基础之上,因为皮影戏的生存现状已经明白无误地说明,皮影戏已经不可能再发扬、普及,重新成为人们喜爱的戏曲艺术。

因此,笔者有如下一些想法:

  (1)制定相关的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规,为罗山县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世界文化报告》资料,世界上57个国家将无形文化和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国家文化政策的一部分,52个国家的立法中包含了非物质文化和民俗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方面的条款。所以,出台相关的法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必需措施。

  (2)科学保护积极开发

  科学的保护体现在规范操作,完成田野普查任务上。尽管上个世纪80年代罗山县群艺馆收集、整理了皮影戏的音乐、艺人、戏班等音像资料,但一是不够全面,二是丢失、毁坏严重,有必要进行普查与补充;积极开发是指将保护与开发结合,比如说皮影影人商品化,把皮影雕刻按照  “品牌化、多样化、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将产品推向全国。就市场的开发而言,皮影的影人雕刻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所接受,这是市场需求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皮影的极小部分,但皮影艺术的精髓却仍在遗失,这不是皮影戏的真谛,谨防出现 “皮存影亡”“外热内冷”【6】现象。

  (3)要寻求专业支持,与相关科研院校保持联系,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整体理论研究水平,更好地认识与研究其本质,更好地传承与保护。

  (4)继续加大皮影宣传力度,扩大对外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罗山县皮影,关注皮影、欣赏皮影。

  比如说以皮影为基础,拍摄电视剧、电影、动画片等,把皮影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给皮影注入生机,实现在保护基础上的发展和利用;比如说学习湖南木偶皮影戏“长生不老”的秘诀,把皮影戏或简短化的皮影戏进入中小学课堂,培养、吸引更多的观众群。再比如说加强与各种媒体多方面的联系,争取“多上舞台,上好舞台”【7】。

  (5)妥善处理好皮影戏的发展与继承的关系。

  比如说从内容上着手积极开创皮影创作思路和领域,征集一批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使其更加贴近生活,贴近青年观众。但要注意保留原汁原味的演出,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它的魅力要在特定的演出环境中才能真正展示出来。让艺术回到它产生并繁衍的特定环境中,只有在那里,特有的魅力才能展示出来。唯有这样,民族的艺术才有独特的魅力、才有生存的根基。我们的保护观念也必须立足于此。近10年来,华县皮影戏艺人几乎每年都有出国演出的机会并且是场场爆满,这不正是原汁原味的皮影艺术对现代人的吸引吗!

参考文献:

1  [德国]格罗塞:《艺术的起源》,第234-23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出版。

2  刘炜茗:《南方都市报》,2005年11月8日第4版。

3  [德国]奈.西蒙:《中国影戏》,1992出版。

4  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出版。

5  杨军燕:《对皮影戏衰落的思考》,艺术教育,2006年第5期。

6  秦雯:《远去的艺术,最后的华县皮影》京华报,2005年2月28日第3版。

7  郑明钧:《中国当代皮影戏保护之管窥》,民族艺术研究,2006年第5期。


 

上一篇: 试论罗山皮影戏的传承与保护

下一篇: 试论罗山皮影戏的传承与保护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