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我国学校德育实践现状
 
更新日期:2021-03-05   来源:   浏览次数:43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德育教学唯知识化我国德育实践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偏重于知识教学,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教育教学强调考试重点知识的讲授,忽视学生的

 
 (一)德育教学唯知识化
我国德育实践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偏重于知识教学,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德 教育教学强调考试重点知识的讲授,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德性的养成;二是教育方式依靠灌输,学生的主动性和热情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衰减。在这种“知识德育”的教育下,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就取决于学生的道德知识的记忆程度。循环往复下去,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方式就会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沉迷在书本的知识里,脱离生活实际环境。现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高分低能”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只重视考试知识而忽视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德性培养,导致“保温箱婴儿”、“温室宝宝”。只有道德知识的道德教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因为其忽视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因素。
(二)德育观念功利化
古往今来,教育的“成才成人”的目的一直没变,我国家长就固守着“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封建传统观念。科举制成为广大知识分子渴望改变命运的重要渠道,教育成了获取名与利的工具。这些观念对当代的教育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当前,“择校热”成了教育不公平的代名词,“高学历”的狂热追逐使得教育成为个人升职与就业的工具。实际上,这也是我国德育功利化现象的表现之一。由于学校和家长只关注学生的成绩以及个人利益最大化,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师开始只重视教育结果,全力追逐的是考高分、上名校。学校德育被边缘化,学生的责任意识被忽视,竞争意识日益强烈,仅有的道德教育课程成了个人利益的捍卫者。学校道德教育渗透着功利化,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责任意识一点点被淡化。而教师和家长却意识不到这种教育方式已经破坏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种教育已经失去了意义,道德教育已经面目全毁。
(三)德育管理权威化
就学校德育管理的制度和方式而言,有很浓厚的控制约束色彩,将学校管理层的意见权威化现象比比皆是。在观念上,学生被认为是需要规范、控制和服从的人,而不是自主的、发展中的具有独特意义的人。这种德育方式可能导致两种结果:第一,学生对从事德育工作的德育处产生一种恐惧和排斥的态度;第二,教育效果不佳,对学生严格管理对于教学秩序是必要的,但如果总是以一副严肃的管教者的面孔去防范、约束学生,而不是试图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亲近,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对立情绪和叛逆行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对学生一直进行权威化的管理,势必会压迫学生的身心发展。这种“管教”式管理实际上违背了“育人”的宗旨,与当今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背,学校依靠严格的制度和规范实施的管理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发展,不利于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养成。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我国学校德育实践现状

下一篇: 我国学校德育实践现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