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当前课堂纪律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更新日期:2021-03-11   来源:   浏览次数:114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课堂的纪律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从规则的制定、传递和执行的不同角度展开,真正为学生生命成长服务。对当前课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准根本

 
 课堂的纪律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从规则的制定、传递和执行的不同角度展开,真正为学生生命成长服务。对当前课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准根本原因对症下药:
1、当前课堂纪律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学生自由的“度”没有合适的把控,要么管控太严压制了学生的自主性,要么管控太松,甚至主张抛弃课堂纪律,这都致使当前的课堂纪律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并非不需要纪律,我们只是不需要强制性的纪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正确看待课堂纪律,实现“沉默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转化。当前存在很多对课堂纪律的误解,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制订课堂纪律的目的是为了约束学生:新官上任三把火,当教师接管一个新班级时会首先声明希望学生遵守他的课堂纪律;有些教师发现课堂混乱时,第一反应便是学生纪律意识差造成的,此时教师便会通过强制性的命令来要求学生的安静。当教师将纪律等同为强迫与压制,那么制定课堂纪律的目的就会变成约束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会用各种条条框框来约束学生,如上课手不准乱动、坐姿必须规范等。二是严格的惩罚制度,教师通过惩罚来管理学生。成尚荣指出:“纪律带给人的不应是束缚与制约,而应该是自由和快乐,进而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和状态中去现象和创造”[3]。遵守纪律带给人们的是自由与方便,课堂上所有学生的认真听讲促进教学事半功倍,严格的惩罚只会让学生看到纪律带来的痛苦与约束而忽视了纪律带来的自由与方便。
(2)、课堂纪律的执行只能是强迫:在课堂管理中,教师有绝对的权利对学生进行管理。教师权威在施作中,既不能完全以教师为中心;也不能完全以学生为中心;更不能仅仅依靠外在赋予来达成。即教师的威信来自于外部的规范与教师本身的品德与行为,如果教师不断地依靠外部规范的手段来保证课堂纪律的强制执行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与执行过程中的逆反,从而造成教师权威的丧失,最终不利于教师接下来的课堂管理。
(3)、良好的课堂纪律的表现形式是安静:日本学者片冈德雄将课堂气氛分为支持性气氛与防卫性气氛,在支持性气氛的班级中学生积极热情、自信且有活力;而在防卫性气氛的班级中学生低沉、恐惧与不信任。安静的课堂并非就是纪律良好的课堂,当评价标准一味地追求安静时,学生会处在一种压抑的课堂气氛中,而这种压抑的课堂气氛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自由开阔,也不利于教师开展教学。良好的课堂纪律下学生可以实现安静与热闹之间的灵活转化,所以教师在评价课堂纪律好坏的时候应该打破固有的思维,不以安静作为评价的标准。
2、存在问题的成因
良好的课堂纪律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配合,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可能会造成纪律的混乱,所以当前在课堂纪律中存在的问题应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寻找原因。
(1)、教师对课堂纪律真正的价值与意义认识不足:课堂纪律的定位应该是什么,很多教师将课堂纪律看作工具、手段,有些教师为了管理而管理,没有看到培养学生纪律背后的意义与价值,教师应该超越纪律本身,去探索学生在遵守纪律的同时形成的态度、价值、能力的变化,所以,课堂纪律的定位应放在课堂纪律背后的意义与价值之上。同时还有很多教师管的太严、太多使学生没有喘息的机会,学生成为了纪律的奴役对象,纪律本身应该带来的自由与快乐没有感觉到,压制与束缚倒是一直存在,比如有的小学连上课的姿势都有要求,学生必须挺直腰板,手背身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发育时期,过多对身体的束缚反倒不易于身体健康。
(2)、学生没有形成遵守课堂纪律的自觉性:很多班规的制定都是班主任一人承包,学生没有参与感,将课堂纪律看成外在的条条框框,学生对于课堂纪律的遵守也是强制性的,有些班级规则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只知道“老师是这样要求的,我就要这样做”。机械的执行纪律并非自觉地遵守,两者存在巨大的差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班级规则,到用的时候也是机械套用,就更不用提学生能自觉遵守了。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当前课堂纪律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下一篇: 当前课堂纪律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