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Industry Chain)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是随着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而形成的。现代化生产过程需划分为一系列的有关联的生产环节,但不同的分工与交易活动十分复杂,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增多,须搜寻一种组织结构以节省交易费用并进一步促进分工。现代社会中的单个企业是难以应付越来越复杂的分工与交易活动,必须依靠企业间的相互关联,这种搜寻最佳企业组织结构的动力与实践就成为产业链的形成条件。所以,产业链的形成首先是由社会分工引起的,并在交易机制的作用下不断促进组织的深化。同时,任何产品的价值只有通过最终消费才能实现,否则所有中间产品的生产就不能实现,而聚集了不同节点的产业链组织,体现了“1+1>2”的价值增值效应,所以,产业链创造了产业的价值并追求价值的最大化。可见,分工、交易及价值,像一只“无形之手”催生了产业链的形成。因此,保产业链稳定正是顺应了客观经济规律的体现。
供给链(Supply Chain)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料开始到最终产品送达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一个链状结构和模式。供应链的概念是从扩大生产概念发展来的,它将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了前伸和后延。日本丰田公司的精益协作方式中就将供应商的活动视为生产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加以控制和协调。2010年世界著名《财富》杂志将对供应链的管理列为21世纪最重要的四大战略资源之一,认为实施供应链管理是世界500强企业保持强势竞争不可或缺的手段,无论是制造行业、商品分销还是流通行业,掌握供应链管理都将助力企业掌控所在领域的制高点。据权威研究和咨询公司Gartner公布的2018年全球供应链25强公司排行榜,包括联合利华、思科、高露洁棕榄、英特尔、耐克、雀巢、百事可乐、H&M、星巴克等国外的企业,却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可见,中国企业的供应链及其管理水平与国外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早在2014年11月,习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就提出中国要“打造全球价值链、全球供应链、全球产业链”。2017年10月18日,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出中国要“在现代供应链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的新任务。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达《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出供应链在促进降本增效、供需匹配和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显著增强,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提出要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这标志着促进供应链的创新发展已上升为我国新时期的国家战略。
可见,党中央提出的“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任务,不仅是抗击新冠疫情应对风险挑战的关键之举,更是着眼长远、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