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的副词“横竖”,主要经历了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双重作用。从对举使用,再发展成联合短语,而后经历了词汇化的作用,成为一个名词。然后,名词“横竖”语法化为副词,并且呈现出标记化的趋势。
(一)对举使用的“横”和“竖”
在《说文》中,“横”的本义是:“横,闌木也”,“竖”的本义是“竖立也。”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说:“阑,门遮也。引伸为凡遮之偁。凡以木阑之皆谓之横也。古多以衡为横。”因此,“横”字本义虽然是指名词横梁,但是可以引申为形容词,表示横着的。“竖”字本义即可做形容词,表示竖着的。于是,二者的词性达到统一,为对举使用创造了条件。例如:
(1)引叶成帏,即树为柱;后砌危横,崖阶斜竖。——《艺文类聚》
(2)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颜氏家训》
这里的“横”和“竖”对举使用,都做形容词性谓语,表示横着的和竖着的状态,具有空间义。
(二)联合短语“横竖”
“横”和“竖”对举使用,使得“横”和“竖”常常在语境中共现。由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并且二者之间的语义关系紧密,随后形成了联合短语“横竖”,这种现象多出现在佛教语录中。例如:
(3)非竞小山,宁论大庾;岂学土龙,讵须石鼓。緅色斜临,霞文横竖。——《明月山铭》
(4)良由一切言语,一切三昧,横竖深浅,隐显去来,是诸佛实相门。——《五灯会元》
这里 “横”和“竖”仍然表示横着的和竖着的空间义,联合短语“横竖”即表示纵横交错的意思。短语“横竖”的语义可以视为是两个语素“横”和“竖”语义的相加,两者之间的句法关系是并列的。
(三)名词“横竖”
由于联合短语“横竖”表示纵横交错的空间义,因此可以引申为长宽、方圆的含义。例如:
(5)牙门、太平、万岁,质长一丈,横阔五尺。日、月、龙君、虎君,横竖并八尺。余旗并竖长八尺,横阔六尺。——《元史·卷七十九》
短语“横竖”发生了语义泛化,“横”和“竖”之间的界限消失,这时“横竖”不再是一个联合短语,因为“横竖”的含义不再是两个语素语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了新的语义。由此判断,表示长宽、方圆的“横竖”已经成为一个名词。
(四)“横V竖V”格式
宋代,出现了“横V竖V” 格式。这里的“横”和“竖”句法位置和句法功能都发生了改变,都做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说明已经有了虚化的迹象。这一格式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无论怎么V”。例如:
(6)如过剑门相似,须是蓦直撺过,脱得剑门了,却以之推说易之道理,横说竖说都不妨。——《朱子语类》
(7)任你横来竖来,十字纵横,也不怕你?——《祖堂集•卷十九》
(8)阴阳无处无之,横看竖看皆可见。横看则左阳而右阴;竖看则上阳而下阴;仰手则为阳,覆手则为阴;向明处为阳,背明处为阴。——《朱子语类》
(五)副词“横竖”
“横V竖V”格式的语义是“无论怎么V”。同样遵循经济性原则,“横V竖V” 格式可以简化为“横竖V”。“横竖”进入状位,修饰动词,成为副词。
“横竖”做为一个副词使用,在明清时期开始普遍。此时“横竖”基本完成了词汇化的历程。
“横竖”首先可以做时间副词。意思是“迟早、早晚”。例如:
(9)横竖等十来日就来了,只管找他做什么?——《红楼梦》
(10)我已知横竖不过三五日的光景,我就好回去了,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我虽生得比别人好些,并没有私情勾引你,怎么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 《红楼梦》
“横竖”作情态副词,意思是“反正,无论如何”。例如:
(11)横竖不远,只在这座山上,我们寻去来。” ——《西游记》
(12)老爷道∶“管他,横竖我是个局外人,于我无干,去瞎费这心猜他作甚么!”——《儿女英雄传》
(13)支一万、八千,横竖是皇上家的国帑,用了不心疼的,乐得借此补报庄大老爷的情。——《官场现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