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创新与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魂,就有必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融合创新力度成为当今时代主旋律的今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本文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一个意识、两个机制、一个体系、两个联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1.强化研究生导师创新意识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为国家输送创新型人才,怎样培养出创新人才,与导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名优秀的导师,首先他自身必须要具备渊博的知识体系,其次还要具备比较新颖的创新意识,这样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专业实践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实际上,导师在整个教学、科研、思想教育过程中都处于一种比较重要位置,只有善于抓住机遇,勇于挑战,大胆的改革创新,才能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2.建立资源合作共享机制
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必须建立有效的教学与研究资源共享机制,一方面我们要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其他院校教学资料、文件、课件等专业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经管学院案例库建设,争取本年底有一批自我开发的案例先进入经管学院案例库。第三,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打破学科壁垒,设立比较灵活的教学指导机制。
3.建立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方案,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实现培养模式多样化和个性化。“核心课不动,选修课调整”,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选修课程,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领域或攻读方向以及个人兴趣、爱好而选择一些课程,同时也可能与导师的学术兴趣和研究方法相关,一般是会计和财务管理领域内的一些热点问题。选修课程的种类一般比较多,这样学生就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4.建立合理的理论及实践知识体系
研究生的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科研应用能力为目标。研究生培养不同于本科生培养,本科生强调的是“宽”,研究生强调的是“精”,强调的是学习主动性、运用知识创新性以及研究问题科学性。因此,必须按照研究生的类型,建立合理的理论及实践知识体系,以保证各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如在专业理论知识体系方面可以增加学科交叉、能反映学术前沿及社会迫切需求的综合性课程;在实践方面,可以按学科研究方向组建科研团队,让研究生真正参与科研项目,以便培养其发现及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5.加强联合培养力度
研究生的培养不应该仅限于培养单位自身范围,特别是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借助校外导师、实践基地、生源企业等其他资源进行联合培养。如可以采取校企、校院和校所等联合培养模式。尤其是要充分利用校外导师的资源,用活“双导师”。①要组建强大的“双导师”教师队伍,要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加进修,提高自己的学历,并按照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提升自己。②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师资培养基地,进行系统的培训。为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教师队伍的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学校应该鼓励其多参加高层次得专业技能的培训和鉴定,对获取一定等级的专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学校应该给予奖励。③规范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特别要重视其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并重的兼职教师。最后要杜绝专业导师理论化或缺失化的现象,切实构建“双导师”并重的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