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简要回顾
 
更新日期:2021-03-23   来源:   浏览次数:40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为便于回顾,本文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以改革开放为节点分为两段时间轴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教育自建国后一直坚持国际交流、开放办学。

 
 为便于回顾,本文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以改革开放为节点分为两段时间轴——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教育自建国后一直坚持国际交流、开放办学。改革开放前,以向苏联派遣留学人员、引进苏联专家、接收社会主义阵营留学生为主要特征。1950—1965年期间,我国共派出留学人员约10698人,其中78.7%是派往苏联的。同时期,我国接受外国留学生新生总计7259人,社会主义阵营留学生6591人,占总数比90.8%;社会主义阵营中越南和朝鲜留学生排在前两位,合计5798人,占社会主义阵营总数87.9%。1949—1957年,我国高等学校共聘请苏联专家754人。后期至改革开放前可称为“国际交流恢复期”,受文革影响,国际交流在1966—1971年陷入停滞,1972年起逐步恢复:1972-1978年期间,我国共向49个国家派出1977名留学生;1973-1976年期间,我国共接受了来自72个国家的近2100名留学生。
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进入了黄金时代,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第一,国家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公派留学、海外人才引进、涉外办学、“双一流”建设等政策落地,助推中国高等教育向世界舞台中心迈进。第二,国际交流从单极向多级发展。最初,国际交流或以公派为主,或以接收留学生开展课程教学为主,随着全球化趋势和跨境教育研究的深入,现在已经发展成为集国际战略规划、中国方案、联合研发、智库咨询、境内外合作办学、多层次人才引进/输出、来华留学生教育等三维立体集成式的多级发展模式,每个组织架构和决策环节缺一不可。第三,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的认可度越来越高。40年来的不懈努力和循序渐进的对外开放办学,中国高等教育在体量和综合实力上都得到世界普遍认同,部分高校和学科从跟跑并跑到今天的领跑阶段,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但是,伴随数字经济时代的提前来临,中国高等教育也必须清醒认识到:相较于世界顶尖名校,中国高等教育普遍开放程度仍然不够,标准制定参与度不高,基于西方理论架构探讨中国问题的现象依然普遍,“本土”理论建树较少,科技前沿尤其是“卡脖子”技术研发创新能力滞后,世界舞台缺乏中国高校集群声音。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简要回顾

下一篇: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简要回顾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