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国建筑史传统教育的局限性
《外国建筑史》教学内容涉及到外国的历史、政治、经济、哲学、人文、建筑、美学等,知识层次丰富,内容多样。在64个学时的安排下,老师想要对所有知识点进行全面而深刻地讲解,往往不太现实。因此,抓重点地、填鸭式地讲授常常成为一种手段,然而,那些被认为不重要的,经常被忽视讲解的内容,对学生深刻理解重点知识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具有着不可缺失的作用,形不成扎实的基础素养,
就更别说运用这些知识去指导建筑实践了。
《外国建筑史》课程的授课学期为第四学期,这个时候的学生还处于建筑学习的初级阶段,建筑学的学习具有以下特点:建筑的三维空间设计能力还不成熟,建筑学技能还不能完全运用于建筑设计中,建筑感性认识还不能完全上升为理性认识,建筑素养的培养还不成熟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造成了学生对于外建史知识吸收程度低的结果,再加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外建史的学习成效大打折扣。
《外国建筑史》课程以19世纪以前的建筑历史及理论为主要内容,可以使学生们宏观地构建外国建筑的发展脉络和设计手法等内容。但是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意识形态,还是建筑功能需求、建筑审美活动和建筑技术更新,都与当代建筑发展状况相去甚远,也难以引起学生们的共鸣,理论联系实际就无从谈起,更不利于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
2外国建筑史与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的改革理念和对策
《外国建筑史》课程将传统教学手段与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构建VR技术介入建筑历史教学的创新课程体系,提升理论教学效果。教学方式以老师讲授和学生探究学习相结合。课堂上,通过虚拟技术的辅助教学,着重介绍某一时期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既而引入核心知识点部分,深入探究不同类型的建筑特征及不同流派的建筑理论思想。相比起传统课堂模式来说,虚拟技术的引用增加了学生们的体验感,加深对建筑信息的吸收,能更好地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
课堂外,学生们通过SU、Revit、Rhino等软件进行数字模型的构建,继而导入Mars的虚拟程序计算和设计,最终形成VR场景,实现虚拟到达。在传统绘制建筑平、立、剖面图和透视图的课后练习方式基础上,加入了数字模型的构建,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沉浸式体验虚拟场景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三维空间设计能力。课程外,鼓励和引导学生对跨课程、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且将理论运用于实际,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