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古典美学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更新日期:2021-03-26   来源:   浏览次数:47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沈园的人文情感沈园将古典美学和人文情感高度融合还要从陆游、唐琬的故事说起。公历1044年,陆游20岁,娶的是他青梅竹马的表妹唐琬。由于唐琬婚

 
 (一)沈园的人文情感
沈园将古典美学和人文情感高度融合还要从陆游、唐琬的故事说起。公历1044年,陆游20岁,娶的是他青梅竹马的表妹—唐琬。由于唐琬婚后一直没有生育,在陆游的娘看来是及其晦气的,(古人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于是勒令陆游休掉唐琬,最终二人被迫分离,唐琬改嫁,彼此之间没有再见过。然而,造物弄人,十年后,陆游在沈园意外的遇到了分别十年的故人—唐琬,感慨万千,便执笔在沈园的一面墙上写下了一首《钗头凤》。第二年,唐琬再来沈园,看到了陆游当年的题词,感慨良多,在旁和了一首《钗头凤》。后来,陆游北上抗金,再不过问儿女之事,沈园从此成了他思念唐婉的精神寄托。所以,沈园又称“爱情园”。沈园拥有古迹区、东苑和南苑三处独立地方。古迹区内有着像葫芦一样的水池,又叫葫芦池。而古迹区东侧,又被称为情侣园,园内有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著名诗篇《钗头凤》,设计者力求体现陆游与唐琬的凄美爱情故事,所以将巨大的石碑放在园内进去在显眼的地方,整个园林的设计布局精妙,造景独具匠心,将古迹与人工造景完美结合,既衬托出历史,又掺杂着爱情。其独特的人文情感成为其主要的特色之一。

(二)沈园设计中的布局美
在布局上,沈园内部三个“别院”的景观组合都是以水为链接的。古典的美学思想讲究移步换景,设计沈园的初衷,也是为了能够在不同景色下有不同的体会转变。所以采用规则的中心对称布局外,沈园的三个院落依然是自然式园林院落布局。园与园之间之间交相呼应,营造更加和谐的氛围。亭台楼阁衔接着蜿蜒的小径,透过阁楼的窗户,一排排高低错落的花草、树木、假山、鱼儿从眼底略过,虚实交错,让观赏者仿佛置身于画中。
沈园古迹区的南侧是陆游纪念馆,这是绍兴保存的比较好的人文纪念馆,其结构造型是仿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布局错落有序,又带有南方园林的端庄典雅的设计之感。进入陆游纪念馆,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式结构,步入正厅,一座陆游的雕像展现在眼前,背后是毛主席为陆游题写的金字牌匾,字迹铿锵有力。厅内四壁悬挂着陆游的生平画像。馆内两条长廊,一步一画,记载着陆游一生的仕途遭遇。整个陆游纪念馆讲究时间与空间的表现艺术,动静结合,将美学的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与外部园景形成了交相呼应之势。
(三)沈园设计中的植物造景美
沈园内的植物搭配造景等方面也独具特色。园内建筑搭配的多为腊梅、竹类等切合景观主题的植物,通过营造视觉、嗅觉、听觉等精神层面,从不同的感官角度去欣赏园内景物。腊梅、竹子的点缀,更是给园林增添了清新脱俗之感。入口景观采用小型植物群来搭配,柔化了铺装边线,而水体景观采用大乔木做背景,柳树是采用最多的大乔木。小灌木点缀山涧,有梳有密,既保证了山野的美景,又保证了小面积水的私密性,利用植物的围合收放将景观空间进行放大或缩小。植物的种类秋冬季的搭配较多,红枫穿插于秋天美景中格外好看。冬天的梅花凌霜傲雪,在皑皑雪景中呈现出一片祥和之感。桂花、香樟、云南黄馨等频度较低的种类较多种植,而频度较高的树种较少,这也和当地的气候有关。
(四)沈园设计中的意境美
沈园在我国的园林中可谓是一座充满了江南特色的私家园林,和苏州园林相比,沈园就像一个待嫁的小女生,秀气端庄,小桥流水。沈园中最大的两个特色:一是山水的运用,二是建筑景物的命名。
水体作为沈园的景观主体,虽然总体面积较小,但是在各个景点中所占比重还是很大的。将城外的涓涓细流,引入园中,成为一潭活水。
假山的堆砌高低错落,讲究近景远景的交替。东苑和南苑堆置了假山,东苑的假山大多是用太湖石堆砌的,山体小巧而透气,其寓意是象征着陆游和唐琬的爱情细腻多情;而南苑则是厚重硬直的黄色斧劈石,隐喻着陆游刚正耿直,不拘小节的性格。两边的假山各有特色,代表着不同的主题。
沈园的建筑依山傍水,很好的利用了大面积水的特点,基本都处于一个很好的观景位置,如闲云亭、孤鹤轩以及琴台等。孤鹤轩又叫“孤鹤哀鸣”处,是陆放翁将自己作为比喻。是因为当时南宋朝廷的愚昧昏庸,而陆游自身的报复难以实现,以孤鹤自喻,感叹自己的报国无门;园内有一个外形像葫芦的水池,所以民间把它叫作葫芦池;最能反应主题的还是沈园入口处的那块断云石,“断云”谐音“断缘”,这块石头从中间断开,一分为二,却依然不愿意分离,就好像是在向后人诉说着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悲剧。园中的各个景点都运用诗词典故等创造意境,运用烘托、对比、虚实结合将古典美学融入其中。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古典美学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 古典美学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