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对学情和国情了解不深入,在课程思政实践中教师对课程思政在认识上存在盲区,导致建设动力不强意愿不够。这些盲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第一,互联网及各种APP冲击大学生三观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4月,我国网民9.04亿。中国网民的年龄趋于年轻化,自由支配时间较多的学生群体,占比高达26.9%。新时代的青年们每天都离不开互联网,包括学习、生活和工作。“起床刷微博,睡前聊微信,路上逛淘宝,问题找知乎,视频看B站”,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媒介及生活”的生动写照。在互联网络中多元化的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很大。
第二,自媒体的普及让学生依赖网络学习
自媒体的普及的时代大学生很便捷的就能够查阅到各种资料,一方面打破了课堂、书籍是传播知识的陈旧渠道,很多学生借助网络涉猎全面广博的知识。另一方面一些平台、网站不能真实严肃的传播知识信息,对于很多学生不能鉴别互联网信息真假,逐步被错误的信息蒙蔽。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依赖网络抄袭复制完成作业,长此以往没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三,学生对科学和真理的崇拜有倒退迹象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一些大学生对科学的渴求、真理的追求反而有蔑视和逆反的现象。他们崇拜的偶像多是直播网红、影视名星这样的能迅速、巨额捞金的娱乐人物,在生活中、学习中求签请神解决困境难题,甚至还加入了邪教组织传播歪理邪说。他们对科学的探究和学习止步不前,对金钱崇拜让一些学生的生活低俗甚至突破底线。还有很多学生对于真理的追求略过了学习研读和思考探讨,直接从一些所谓的公知、大V、网红那里以捷径方式获取知识,借用P图、截取视频等手法让迷信和无知占领一些学生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