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现状
 
更新日期:2021-03-31   来源:   浏览次数:81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要研究要素1.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科学内涵研究(1)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科学界定什么是大中小学思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要研究要素
1.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科学内涵研究
(1)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科学界定
什么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崔现花、闫冰提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内涵,即按照不同学段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要求,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材编审用、考核评价、组织管理等方面,全面开展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思政课课程目标是教材建设的首要依据。课程设置是教材实施的具体体现。教材编审用是根本保障。程英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是一体化统筹推进的逻辑起点、新时代思政课学科建设的基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关键。[2]卢黎歌、耶旭妍等学者认为,所谓一体化,是指将多个相对独立的主体,依据一定的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逐步在同一体系下“化为”彼此包容、有机融合、相互配合的共同体的过程。思政课一体化,是指大中小学的思政课要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总体设计安排,形成有机整体的过程,已实现不同学习阶段之间的顺序性、连贯性、衔接性,在内容的分布和深度上进行合理布局、科学分工,即各学段“守好一段渠”。总而言之,学界已经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概念有了明确、清晰、科学的界定。
(2)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有一定的原则和要求,不能偏离其应在的轨道。学界对此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例如,李昕认为,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一体化”建设要求内涵,树立系统思维,打破学段区隔,坚持分层分类,统筹好德育目标一致和内容梯度衔接的关系,统筹好教育主体的整体性和不同学段教学规律的关系。邵沁妍、刘振霞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教育规律运行的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遵循三大规律,即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生成才规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教育领域的规定:一方面,思政课一体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思政课一体化的具体内涵。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重在实践,需要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实现守正与创新。张永霞,申来津认为,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行一体化的基本依据: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需要;高质量思政课的内在要求。王治东认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必然要求。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从三个维度出发:明确一体化建设的内涵,把握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提出一体化建设的路径。杨增岽、于利花认为,新时代中学思政课建设迎来了宝贵历史机遇,课程教材教法的科学性、规范性显著增强,很好实现了教材名称、课程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教师职业自信明显增强。中学思政课建设新起点的现实要求:不同学段的一体化顶层设计;构建思政课教学育人合力机制;持续提升教师的素质与能力; 注重因地制宜创新教学方法。江鸿波、林秋琴认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从六个方面进行探索:顶层设计一体规划,教学目标一体贯通,教材内容一体衔接,育人主体一体参与,教育资源一体供给,师资队伍一体培养。做到“六个一体”,要打破省市县不同管理主体和管理层级的壁垒,强化学校党政主体责任。余华、涂雪莲认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需厘清各学段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进阶,这是保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方向性、层次性和系统性的需要,也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需要,还是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的需要。对应义务教育、高中、大学三个学段,思政课教育教学可分为初阶、中阶、高阶,依次进阶、逐级深化,其中小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主要培养学生“知事”、 “懂事”、 “讲文明”,高中思想政治课主要引导学生“知史”、“晓义”、“识是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启发学生“明理”、“行道”、“铸信念”。为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三级进阶的有效衔接,当前要注重大中小学思政课相同、相似主题的教学衔接,加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的交流互动,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现状

下一篇: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现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