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政治法律 » 正文
农村传统孝道伦理式微的现状
 
更新日期:2021-04-01   来源:   浏览次数:58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责任伦理裂变:老人生存压力增加对于农村老人来说,长期在外打工的子女能够提供普通生活照料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了,更不用说情感交流或精神慰藉;现

 
 1责任伦理裂变:老人生存压力增加
对于农村老人来说,长期在外打工的子女能够提供普通生活照料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了,更不用说情感交流或精神慰藉;现实中老一辈人受“家本位”、“宗族理念”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总是包容子女养老实践的种种不尽责,独自忍受情感交流和生活照料的缺失;为了家庭共同体能够顺利的传“宗”接代,他们常常会对子女倾其所有,有的甚至不惜进行极大程度的自我剥削。
老人们更加强调自己对于家族兴旺的责任,认为子女事业顺利、家庭顺心就是给自己增光了、就是孝顺了;即使子女没能为父母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主要是物质上的),但只要他们安分守己、生活满足,老人都会觉得子女是“孝顺”的;有的老人甚至认为仅仅当子女不管自己死活的时候,才是不孝的;为了减轻子女赡养老人和培育孩子的负担,绝大多数老人在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倾向于自己解决。
2反馈模式异化:家庭关系倾斜
传统农村养老,指老人依托农户家庭获得一定程度的健康照料、生活供给和精神慰藉,以满足养老需求。同一家庭直系血亲的两代人中,亲代通常首先抚育年幼的子代,子代长大成人时则反过来对老年亲代进行赡养。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给予反馈的模式被成为“抚育—赡养”模式,用公式表示为:F1←→F2←→F3←→Fn(F代表世代,→代表抚育,←代表赡养)。代际间的交换行为形成了一种延时性互惠关系,具有经济性和道德性的双重属性。
代际关系的重心向子女和新一代倾斜。一方面,由于农村家庭资源传承的代价与日俱增,父辈积累和创造的的资源在社会继替过程中消耗大半,加之培育新一代所需的巨额成本,子女在资源的代际传承中很难保持平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孝道伦理受到冲击和淡化,农村家庭代际关系近乎失衡,新一代成为家庭的全部希望和重心所在,父辈的权利和地位反而趋于下降。另一方面,有些处于被“剥削”形势的老人,还会对子女采取免责而非谴责的态度,在子女成家后依然对其提供经济、生活等多方面支持。
3养老观念消极化:安全感缺失
原先自然村落的村规民约和社会舆论,能够有效保障老人免于子女不孝顺的对待;邻里和亲戚也能分担一定程度的赡养责任。近年对湖南省永州市乡镇地区的调查显示,当村庄范围内老人的子女不孝顺或老人遭到子女的遗弃或虐待时,52%的人认为是别人的家务事自己不好干预,大部分人的态度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选择不予理会。虽然法律条文对赡养老人已经做出了明确规定,但以往农村的熟人社会才是老人晚年生活“安全感”的真正来源。
与此同时,社会化养老的观念也未能深入人心。由于农村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健全,政府对现代养老宣传不到位,很多老人都不了解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第三方养老;新闻报道和坊间传闻的负面消息,会让老人对社会化养老产生误解和恐惧心理;有的中心城镇地区的老人,虽然具备购买社会化养老服务的能力,但囿于传统观念束缚(传统认为老人去养老院要么是子女不孝,要么是家无后)而最终放弃原本的打算。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农村传统孝道伦理式微的现状

下一篇: 农村传统孝道伦理式微的现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