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主张,认为文章是用来传达思想的。早在战国时期,《荀子》的《解蔽》、《正名》等篇中,就已经提出“文以明道”。到了唐代,经过韩愈等人的发展这种主张逐渐兴盛起来。宋人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说道:“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把“文”比作车,把“道”比作车上的货物,通过车的运载使货物到达目的地。那么,文学便成为传播儒家之“道”的工具。这里所说的“道”,不是老子《道德经》中玄之又玄的东西,而是指个人的道德修养、仁义、伦理等。
“文以载道”的传统决定了语文课程承担着思政教育的重任。语文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挖掘语文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即以“文”载“道”。在品味祖国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实现课堂思政的目的。这里所谓的“文”指的是语文,“道”包括儒家所谓的道德,还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现代思想。《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明确指出中职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接受人类进步文化,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要想实现这个课程目标,就要深入挖掘语文的思想价值,以“文”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