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基于CDIO理念下食品包装学课程改革
 
更新日期:2021-04-02   来源:   浏览次数:49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基于CDIO理念教育模式培养专业领域应用型人才,是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教育输出人才的催化剂。同时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一体化培养专业领域人才,对

 
 基于CDIO理念教育模式培养专业领域应用型人才,是“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教育输出人才的催化剂。同时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一体化培养专业领域人才,对人才培养的目的更明确,对人才培养的过程更全面,对人才培养的方法更熟练。这就需要我们对于人才培养的过程进行全跟踪,通过科学、可控的教育机制“陪伴”人才发挥主体作用。
1课堂教学过程新形势
包装工程专业是一个涉及机械、力学、材料学、艺术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CDIO教育模式是强化人才培养方案、整合专业知识的必经之路。CDIO的教育模式是将人才培养兼顾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食品包装学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完成人才培养过程的一体化教学。颠覆以往“课前学-课中教-课后做”,将人才培养的过程转变为“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新形势。
CDIO教育模式在食品包装学中不仅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且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添加实践教学内容。在完成教学大纲中食品科学、食品包装技术和包装材料学相关内容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充实工程实践基地,使师生深入到包装工程行业企业中,将课堂走向行业领域针对性学习。
如第四章包装食品腐败反应原理中,学习环境因素对包装食品品质的影响。涉及光、气体、湿度和温度对于食品包装品质的影响。传统教学使学生掌握食品价值、环境因素和包装材料的关系,CDIO教育模式下的课程设置可以使学生在行业领域观察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如何设置工艺流程来将影响食品价值因素都加以保障,并且深刻体会食品包装技术的关键。另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行业领域中发现的关键问题带回课堂,通过小组合作攻坚克难提供新方案及新观点。这样不仅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在学生兴趣基础上调动学生思维敏捷性。同时,又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解决专业问题时的思维能力、团队协调能力,这正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关键。
2学科交叉领域融合
食品包装学是纵立于包装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安全工程的一门课程。然而无论在食品安全领域还是在包装技术研究领域,食品包装技术及食品包装安全都是息息相关。
尤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食品进出口贸易的依赖与需求,社会对食品包装的安全化、透明化、减量化和产业化更加严格要求,所以对于食品包装行业我们需要综合性人才更实际,食品包装工程领域人才应该具有这样的专业本领。食品包装学课程支撑于各学科领域,将CDIO教育模式完全的应用到食品包装学课程改革。(1)规范交叉学科领域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食品科学与包装技术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将食品包装学与食品包装技术综合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规范食品包装学的教学领域,使各方向专业知识梳理更系统化、工程化。(2)明确专业领域研究特点。整理行业领域前沿研究进展,结合国内外发展现象划分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科水平。例如,针对现如今食品外包装抗菌、抗病毒、高阻隔性的研究方向,人才培养环节中,应当设置相关的案例分析与学术前沿进展内容。使教育目的更明确,教育效果更准确。(3)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掌握食品包装行业规范及行业进展,也同时了解到食品包装行业及产业前景。增加开放性实验课程,使同学们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制备新型食品包装材料及食品包装工艺技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内食品包装设计比赛。围绕“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育方针,将CDIO模式贯穿教育全过程。发挥食品包装特色,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统一性。
3加强教育管理完善考核机制
为了提高食品包装学的教育质量,使避免学生适应性学习保持兴趣性学习,并且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性。在基本教学过程中,挖掘学习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食品包装学课程改革中加强教育管理完善考核机制,将“单一”的考核机制转换成为多角度人才评价体系。通过期末试卷成绩、开放性实验创新、实践能力和平时成绩表现出来。期末成绩=平时成绩(15%)+实践能力(15%)+创新能力(20%)+期末成绩(50%)。通过多种考核方式可以多环节、多角度将课程教学评价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在原有传统教学模式反馈基础上,通过开放性实验了解学生对专业领域前沿的了解,提高个人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实验能力环节上中,学生通过在实践基地平台中解决工程问题。使整个学习过程不仅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也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也通过整个教育环节发挥出个人潜力,实现未来差异化发展。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基于CDIO理念下食品包装学课程改革

下一篇: 基于CDIO理念下食品包装学课程改革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