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原则
1.“兴趣至上”的原则。要有效的开展研究性教学,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为出发点设置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学习,去探索,去研究,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习惯,需要抓好切入点,从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人手,找出典型问题,培养典型学生,以点带面,循序渐进,逐步培养他们研究性学习的思维和习惯。
3.注重过程的原则。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思维方式的转变,思维水平的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态势和学习习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强调: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4.问题意识的原则。有疑才有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
5.应用意识的原则。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研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处理好核心素养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实施研究性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步骤
1.提出问题。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实际上就是将教学目标作为问题提出,然后让学生从课本、资料或是网上主动阅读,搜集、整理资料,从而去解决问题。
2.指导学生研究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不能让学生盲目的去摸索。实际上,将教学目标作为研究性问题提出的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综合性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容易从课本和资料、互联网上搜集到相关资料,从而更容易解决问题。但是仍然可以起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独立思考和创新的习惯。
3.交流研究成果。这个环节可以在课下进行,也可以在课堂进行。课堂进行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成就感。同时,相同的问题,不同的题型和方法让学生有了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
4.反思研究历程。这是学生认知升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不可忽略。这也是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转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可以用资源库的形式将学生的成果共享到网上让学生互相学习。
(三)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1.坚持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由于学生的基础问题,开始的时候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与学习有关且操作性强的题目去研究,而且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引导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师也要主动参与进去,和学生一起参与调查研究,鼓励学生积极去完成,同时也是分享快乐与成果的过程。
2.鼓励支持学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资源相结合。要从广义上理解研究性学习,既是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又要能够促进课程学习。
3.坚持实效性原则。选择的题目要有利于学生操作实践,提高他们的兴趣,从而能够改变他们的不良学习习惯,还要有利于课堂教学。譬如,可以是某个教学问题的探究实践过程,也可以是某个章节内容知识网络的构建和完善,等等。
4.要面向全体,但要分组把控。实施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但是要分成若干个小组,有利于指导和监控,否则会流于形式。
5.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而不应该对学生进行否定,或是目光狭隘,只为完成一项任务或是一次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