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结合学生需求和特点
1.1 探索当前学期实践课与思政课程的“触点”
“新工科”人才不是精深于某一个学科专业,而是打破学科的隔阂,更加注重学科交叉性。大多数思政课程开设在第1学期至第4学期,而第5学期至第8学期思政课程安排很少。因此,针对思政课授课集中的前4个学期,实践课教师应提高课程思政能力和挑战能力,最大限度的将当前学期的实践课与当前学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精心构思课堂教学内容,将实践课所授知识快速地与学生当前学期的思政教育进行融合,增强教学实效性。对学生而言,短时间内学习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此时趁热打铁,将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相结合。例如,第4学期的《媒介市场调研与分析》课程,当讲解“市场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处理”的知识点时,授课教师应结合本学期的思政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中“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强调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对于资料中可疑之处或有错误与出入的地方,进行补充调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弄虚作假。
1.2 探索与学生需求有关的德育元素
针对后续4个学期,实践课与思政课程授课时间重合度低,此阶段的学生对未来职业或者继续深造都有一定的想法,教师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在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更侧重融入职业发展相关的高尚品质,如工匠精神、团队协作精神、遵纪守法、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等。总之,根据学生需求变化不断调整思政元素融入点,融入对其有需求作用的思政元素,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讲授《音视频节目制作》中“音视频节目制作综合实训”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策划制作高品质的音视频节目,组员之间相互合作、结构合理并且有明确的分工,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1.3 结合学生特点科学引导
教师授课的对象是一批95后学生,他们成长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中,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生活方式对学生影响不可低估,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科学引导。例如,在《网络信息采集》课程中讲授“网络社区管理”时,强调网络社区管理人员要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用正面内容、正面声音占领舆论阵地。教育学生在网络信息的传播中,首先要符合我国媒体的宣传方针,坚持团结、稳定、正面宜传为主,服从服务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
2 将实践课进行分类,以课程组为单位探索思政教育共性的融入
梳理教学大纲中的思政教学目标,对实践课进行分类。如将课程分为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文精神和社会主义伦理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新闻传播专业素养、职业道德操守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等类别。在此基础上,将相似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课程分为一组,对每个课程组的课程融入的思政元素进行研究,寻找共性,集中力量探索适合本课程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积极推广课程组内优秀教学方法。同时课程组取得的实践成果对其他课程组的课程思政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例如,根据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创新精神这一类别,我们将《图像处理》、《动画设计与制作》和《网页设计与制作》划为一个课程组。由于这3门实践课都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旨在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