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探究能源动力类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更新日期:2023-10-09   来源:教学与管理   浏览次数:26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随着能源与动力行业的迅猛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与行业进步、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要求对专业内容不断充实,课程

 

随着能源与动力行业的迅猛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与行业进步、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要求对专业内容不断充实,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辽宁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辽宁省示范性专

业,学科的建设发展走向不仅对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重大,对全校、乃至同类院校的学科建设也起到示范作用。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包括:热能工程、动力工程、制冷空调和热工自动控制四个方向。该专业具有知识面广,工程性强,技术革新快的特点。因此,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应从专业特点出发,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达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1.以行业要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目标,应以满足行业要求为导

向。能源动力专业属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可从事能源动力类产品设计、制造、安装、运行、调试、控制、管理方面的人才。在人才培养中重点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协作意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以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

能源与动力类专业涉及的领域较广,学生就业趋于多元化。因此,对能源动力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宽口径、厚基础、强专业、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方案[1],即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进行多学科交叉与综合背景下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形式,全面掌握基础;重视专业性培养,专业课程设置要“精”,突出专业特点,加强专业知识学习;重视理论和实践结合,提高实践教学比例,较强校企联合。

2.课程体系改革及实验平台建设

2.1课程体系改革

专业的课程体系,决定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目标和质量,对专业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应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坚持基础与实践并重[1], 重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1. 构建具有广博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体系, 主要课程有政治理论、品德与法律、体育、英语、高等数学、力学、物理、计算机基础、工商管理等,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构建宽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课程有工程力学、专业英语、专业CAD绘图、燃烧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制冷原理、热工过程自动化。我专业改变了原有分专业方向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的情况,采取本专业所有学生不分专业方向,所有专业基础课程必修。此项改革的主要优点有:1.各门专业基础课的是相互联系的、有利于对知识点融会贯通,有利于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二、丰富学生知识面,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

3. 设置专精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组, 现设有动力工程、制冷与空调、热能工程、自动化控制4个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组,每个专业方向设置有专业的特色课程, 并开设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程。传统经典课程主要有工业炉、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空调工程和制冷压缩机等。另外,对课程建设不断推陈出新, 删减陈旧内容,引入新技术,新学科,新理念。新引入了热工实验原理与技术、环境保护概论、换热器等新课程,增加了能源审计、环境审计、新能源、新技术方面的教学内容。

2.2实建平台建设

为了适应现代化科技发展的需求和新型人才目标,我校主要采用引进先进实验设备、整合原有实验设备、实验平台的自制和构建虚拟仿真实验等手段,来改变原有实验设备老化、实验内容单一、实验条件落后的局面。

1.  近年来,我校能源动力专业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实验平台,对落后的实验平台进行替代。增设一批与课程内容改革相配套的实验设备,包括: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和科研实验平台。使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科研实验的内容得到丰富、循序渐进、联系紧密。

2.  整合现有实验设备。对原有优良实验设备进行跨学科、跨专业、跨课程整合,开发新的综合性实验项目,最大程度拓展实验功能,丰富实验内容,加大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现已整合了流体力学综合实验平台和传热学综合实验平台。

3.  自制实验设备。由于能源与动力工专业实验项目专业性强、采购困难。我专业自制了许多有利于实验教学、针对性强、方便好用的实验设备。自制实验设备,不仅满足了教学科研的需要,同时培养了我校师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4.  虚拟实验设备,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虚拟实现技术的应用研究,建立一个虚拟的实验环境(仿真平台)之上,虚拟实验的逼真性和灵活性是传统实验无法比拟的[2-3]。近年来,数值仿真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特别是热能领域的应用较广。将计算机数值仿真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中,可以大大丰富实验内容。将实物实验与虚拟实验结合,改变传统单一的实验教学手段,增加实验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是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是实体实验的一种补充。

通过上述途径对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和改革,调整了实验教学类型的结构,提升了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比例。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3.1变被动为主动的教学方法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转变成学生为主体的模式[4]。变被动为主动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5]

在理论教学中,主要通过布置大作业的方法,提高学生资料检索、整理、学习的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式教学。提供精品课程课件、习题库、工业设计方案,丰富学生学习资源,丰富了远程网络教学资源。

在实验教学中,依据不同的实验性质,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根据实验内容、实验性质和难易程度,将实验教学方式分为3类。

1.教师讲授实验教学方式。适用于实验操作难度大、危险性高、实验原理复杂的实验,仍采用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操作的教学方式。

2.自主实验教学方式。适用于操作和实验原理简单,学生容易掌握的实验。学生可在实验前完成实验预习报告,经实验教师审查后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导生制”教学模式,即在班级择优选择3-4名学生,形成导生小组,由实验教师对“导生小组”的学生进行培训,通过预做实验,对实验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以导生小组的学生为主体,对实验内容进行讲解。重点、难点实验内容实验教师进行启发、引导式教学。在班级择优选择优秀学生,导生在实验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提高实验完成质量,减少设备损耗率。

3.2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要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了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特征和要求。 我专业在教学中,加大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虚拟仿真等教学手段的使用和改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趣味性,加强了课堂的互动,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达到对知识的吸收、掌握、并灵活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探究能源动力类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下一篇: 探究能源动力类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