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热情不高,优秀人才传承困难
推拿学以其独特的治疗方式——手法,区别于中药内治,也令推拿手法的掌握颇具难度。李多多调研认为学生对推拿的学习热情不高主要归根于:学生主观认为推拿医生的医学、社会地位及经济收入低,推拿手法难以操作,耗费体力,且并无明显疗效。学生低迷的学习热情使推拿学结课后,大多同学不愿意再接触推拿。种种问题导致了推拿人才传承的困难,而这必须引起推拿教育者的重视。
2.教学模式单一,技能掌握程度较低
目前推拿实训教学以讲述+演示为主,模式较为单一,一味的讲述并不能让学生直观地
了解推拿操作,而单纯的演示也不能很好地辅助手法掌握,学生难以理解手法精髓所在,也
就导致手法掌握程度不够。占茂林分析国内外推拿教学模式,发现国外普遍更加重视临床实践,国内相对而言更加重视理论、科研。而如今推拿学流派众多、技法各异,掌握所有技法显然是不现实的,单纯手法动作演示最终只令学生对手法术式有所了解,却很难领悟核心的手法刺激规律,最终导致患者很难取得满意疗效。此外,目前推拿实训考核重手法形式而缺乏疗效评判方式,主要是以学生操作形态作为评判,然而动作的标准并不代表疗效出色,而疗效才是手法是否合格的金指标。
3.评估以理论为主,缺少实践考核
徐晓红等对24所中医药高校针灸推拿学科发展进行调查,发现目前推拿学科的评估方式以论文发表、教学情况获奖、科研情况为主,缺少了对手法本身的考核。诚然,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源动力,抛弃科研只能原地踏步,但是推拿学作为实践学科,通过论文、专利等衡量推拿学科水平则较为片面,推拿作为解除病痛的中医外治法,目的是解决患者疾苦,那么推拿手法的正确选择与施术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