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唐代青绿山水的“仁”学理涵
 
更新日期:2021-04-19   来源:   浏览次数:40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儒家人性论的核心范畴是性,即所谓的人性。仁是人性的中心,但对于平常人来说,它却是隐蔽的,因为平时人为物欲所染,人和物处于相互牵制、对立状态,

 
 儒家人性论的核心范畴是“性”,即所谓的“人性”。“仁”是人性的中心,但对于平常人来说,它却是隐蔽的,因为平时人为物欲所染,人和物处于相互牵制、对立状态,人被物所包围处于不自由状态,这样既不能体会到万物间生生滋爱,也体会不到人性中的“仁”之美。后世的儒家学者在总结儒家经典时,更视“仁”为生命本体,自然本体,如儒学集大成者朱熹认为“仁”是天地之气,“仁”是生底,生底即是“仁”,唐人将国人“仁”之精神解释宇宙万物,合二为一,落款于青绿山水的笔意和纸端。朱熹还指出“仁为生之本,万物有生即万物有仁,并以仁义礼智配春夏秋冬,仁为春、礼为夏、义为秋,智为冬。仁主春,春风和暖,化生万物。他说:“仁字须廉义礼智者,方能得出,仁者,仁之本体;礼者,仁之节文;义者,仁之断制;智者,仁之分别。尤春夏秋冬虽不同而同出于春,春则生意之生也,夏则生意之长也,秋则生意之成,冬则生意之藏也。”仁义礼智以仁为本,春夏秋冬以春为始,生长收藏,以生统领。纵观唐代的青绿山水画作,多以描绘春夏之节,《游春图》、《江帆楼阁图》、《明皇幸蜀图》、《春山图》等都包合“生意之气”。正是因为这种包含宇宙万物,显四季乾坤的“仁”,唐代青绿山水画作气韵凸显,生气跃然于纸端。如若仅是服从于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局限于历代帝王将相的歌功颂德,一味的强调“成教化,助人伦”的古典儒家绘画的教育功能,便难以将唐代绘画推至高潮。而唐代青绿山水以“礼”为格,以“谨”致知,在“仁”中散发其磅礴大气之度,与万物共生,与自然合一,从这一点上讲与崇尚自然的道家不谋而合。同样也是这一点相悖于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的“谨细说”“自然说”,张彦远从一维角度出发,推崇道家“自然说”“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也。”《历代名画记》。可见张彦远的崇古贬今的偏见与其不能深谙儒家“仁”学有一定关系。而细析唐代青绿山水,可以发现是其将外在道德规范化为绘画本体中万物生生欲求的基底,是画者本体生命与自然万物的精神合一,是普遍的宇宙关怀,是“仁”之理涵的最高表现。唐代青绿山水向内发现自我世界,向外感知宇宙万物,天与人合一。没有“仁”字立于心头,就无法感受自然之美,就无法摆脱物欲之绊,更无法创作和欣赏青绿山水。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唐代青绿山水的“仁”学理涵

下一篇: 唐代青绿山水的“仁”学理涵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