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地秧歌中女性相似形象对比
 
更新日期:2021-04-21   来源:   浏览次数:40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辽宁地秧歌中老㨤是中老年女丑的形象,在戏曲中称为彩旦或丑婆子,各地区的地秧歌或高跷秧歌中,也都有此形象。例如:河北昌黎地秧歌中妞、丑、擓的形

 
 辽宁地秧歌中“老㨤”是中老年女丑的形象,在戏曲中称为彩旦或丑婆子,各地区的地秧歌或高跷秧歌中,也都有此形象。例如:河北昌黎地秧歌中“妞”、“丑”、“擓”的形象;山东胶州秧歌中“丑婆”的形象、各地高跷秧歌中的“老㨤”等等。辽宁地区老㨤的演出服装以东北地区老年女性“接地气”“真实”的生活装束为元素,例如:斜襟坎肩、斜襟上衣、便裤还有绣花便鞋,以及特定的盘头样式的头饰、耳饰等。除了必备的服饰头饰外,手中道具有烟袋锅、棒槌、彩巾、彩扇等最能体现老㨤女性人物的生活形象。
东北秧歌离不开“稳、浪、俏、哏”的风格特色,沈阳地区小鼓高跷中的“俊座”,与东北地区舞蹈风格特色相吻合,女性形象却与老㨤相差颇大,不论是从道具还是装扮上看都与“丑”的形象不同,在《辽宁民族民间舞蹈卷》中有抚顺地秧歌“俊㨤”的代表性节目《观灯》,俊㨤一般都是“俊扮”的妙龄少女,身着粉衫,手执彩巾,她们的身体扭动时往往都是收敛的:既要风流又不能轻挑,脚下步伐要碎、以小动作为主;胯要收,不能大幅度左右扭动,凸显女性的端庄和俏皮,特别是头要往里含,表现得意和娇羞。以女性的形象出现在不同地区,人物形象从扮相到年龄特征也会有差别和不同,道具的运用也因为地方不同和表演需要存在差异。
这也可以看出在不同年龄段女性身体语义的使用,在年轻女子身上表现出任何与风情、性感相关的肢体动作都不允许,否则就是违背传统女子德行、有伤风雅。所以俊㨤更显得女性人物青春洋溢、活泼俏皮。反之老擓则是大三道弯的大幅度动态强调。所以同样是身体上半部分的“扭”,但老㨤和俊㨤有所区别,青年女性俊㨤重在胸腰上的“扭”,更显女子在花样年华时期的意气风发、洒脱随性;而老擓“扭”的重点就必在中段腰部和胯的部分,就会显得泼辣、耿直、热情。
在东北地区民间演出的老㨤地秧歌表演中,不像其他民间舞蹈中有相对稳定的套路,它更多的是完全即兴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串场。辽宁地区地秧歌代表性节目之一丁树屏《混场》中的棒槌老㨤中,最为普遍和常见的民间代表节目之一就有“棒槌老㨤”参加的《铁弓缘·混场》。这个节目自戏曲折子戏中演变而来, 多为小旦、丑公子和茶婆 (老㨤别称) 三人组合, 在民间演出现场三人相互逗趣,体现惩恶扬善的生活内容,打破统治阶级强加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使观众所得到的就是一种“解放的、创造性的、游牧式的”快感。表演使作品的主题及潜意识愿望得到了彻底呈现,博得了观众的喜爱。其中茶婆这一角色, 多年来又以“棒槌老㧟”的形象成为秧歌队中不可缺少的角色之一。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地秧歌中女性相似形象对比

下一篇: 地秧歌中女性相似形象对比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